资源描述:
《仓促之下无良法之刑法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仓促之下无良法之刑法论文仓促之下无良法之刑法论文【摘要】一、寻衅滋事罪的:规定寻衅滋事罪的立法本意更注重保护网络下的社会秩序,针对那些直接后果不严重,但情节恶劣或严重的情形,并明确列举了寻衅滋事行为的具体方式。二、在《刑法》的其他条文中,并未见通过计算机网络发贴、造谣构成寻衅滋事罪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的《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未见通过计算机网络发贴、造谣构成寻衅滋事罪的规定。三、〔2013〕21号文对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的解释违反宪法,越界定罪。四、〔2013〕21号文关于诽谤罪的漏洞。
2、由发布者对与之没有意思联络的浏览、点击如果被诽谤的是官员,那么〔2013〕21号文第2条就成了官员对付举报者、质疑者的杀手锏,者或转发者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是一种株连术,违反主客观一致的定罪原则。五、〔2013〕21号文对诽谤罪和寻衅滋事罪的解释被左右其手,导致网络黑打。六、将寻衅滋事罪扩大到网络世界的玄机为了完成一时的政治任务。【关键词】言论自由;寻衅滋事;网络黑打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司法解释其实不算法,但在实践中管用,所以本文还是不得不把司法解释当做法来看待。最高法、最高检的司法解释将寻衅滋事罪扩
3、大到信息网络,为了配合两最高的调子,《人民法院报》还刊发了周光权教授的文章,曲新久、洪道德等专家也发话力挺两最高的司法解释。尽管如此,司法解释甫一公布,还是立即遭到网民的炮轰。各地官媒纷纷发布网友因发帖、造谣被刑拘或行拘的通稿,有的地方公安局争先恐后抓人,印证了网民的担忧。《环球时报》在9月22日发社评说《解释》已对网上造谣诽谤形成震慑,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道出了这份司法解释的应急目的。但是,司法解释岂能如此仓促应战?一、寻衅滋事罪的寻衅滋事罪本来是从1997年修订之前的旧《刑法》中的流氓罪分解出
4、来的一个罪名,原文并不复杂,也不难理解。《刑法》第293条原文: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一)随意殴打他人,情节恶劣的;(二)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情节恶劣的;(三)强拿硬要或者任意损毁、占用公私财物,情节严重的;(四)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事,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针对组织、发动他人实施上述行为的人,该条第二款规定:纠集他人多次实施前款行为,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对第一款所列四类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5、在刑法中都另有故意伤害罪,侮辱罪,故意毁坏财物罪,抢夺罪,聚众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交通秩序罪,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等罪名予以规制,所以,规定寻衅滋事罪的立法本意更注重保护网络下的社会秩序,针对那些直接后果不严重,但情节恶劣或严重的情形,并明确列举了寻衅滋事行为的具体方式。寻衅滋事罪侵害的客体是公共秩序,其行为一般侵犯的并不是特定的人身、人格或公私财产,而主要是指向网络下的公共秩序,向整个社会挑战,蔑视社会道德和法制。寻衅滋事行为,其情绪宣泄的特征较为明显,以他人或他人的财物为宣泄对象,所以刑法规定以情
6、节恶劣或严重并破坏了现实社会的秩序为定罪标准。在司法实践中,以寻衅滋事定罪的案例不常见。浅谈综合主义刑法观念的提倡刑法观念是人们对刑法本质、任务和功能的主观认知和价值取向,这种观念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和民众的刑事法律意识。我国刑法观念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不断革故鼎新。建国以后,伴随着新中国从巩固政权到文革浩劫再到实施严打的历史进程,我国的刑法观念经历了革命理想主义、虚无主义、工具主义的变化过程。97刑法典的颁布标志着革命理想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刑法观念彻底被历
7、史摒弃,随着人权法治观念的深入人心,学者们又对工具主义的刑法观念进行了深刻反思,在西方学说的影响下,谦抑主义、教育矫正、社会防卫等观念逐渐渗透进我国刑法理论,使我国的刑法观念获得了极大的拓展与进步。就在理论界就刑法观念争论不休的时候,刑法实践却悄悄走向了各种观念的融合,浅谈综合主义刑法观念的提倡:第一,刑法谦抑主义虽然在立法领域遭遇了一定程度的消减,但总体上来讲,刑法正向着法网严密化、刑罚轻缓化的趋势演进,特别在司法领域谦抑主义更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强调;第二,我国刑法立法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传统行为结果
8、主义的刑法观念,逐渐重视刑法对犯罪人的教育矫正功能,但是仍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融合后的刑法观念实际上是一种综合主义的刑法观念,即在谦抑论基础上的适度犯罪化以及在行为主义基础上对行为人主义的关照。这是刑法观念两极化后的必然结果,西方刑法的发展经验也充分说明了这一趋势。二、利用信息网络犯罪的规定在现实生活中,以信息网络为犯罪对象,入侵、攻击、破坏信息网络的犯罪行为不少见,《刑法》第285、286条有专门规定。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犯罪的行为也不少见,《刑法》第287条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