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动态建筑设计手法研究_基于外部环境中的地形拟态

当代动态建筑设计手法研究_基于外部环境中的地形拟态

ID:10926745

大小:3.00 M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9

当代动态建筑设计手法研究_基于外部环境中的地形拟态_第1页
当代动态建筑设计手法研究_基于外部环境中的地形拟态_第2页
当代动态建筑设计手法研究_基于外部环境中的地形拟态_第3页
当代动态建筑设计手法研究_基于外部环境中的地形拟态_第4页
资源描述:

《当代动态建筑设计手法研究_基于外部环境中的地形拟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艺术学院学报——基于外部环境中的地形拟态丁治宇(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南京210013)[摘要]动态建筑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三种辩证关系正是源于其复杂多变的特征,而动态建筑的特殊形态又与设计所主导的建构手法密切相关。地形拟态设计手法所构筑的建筑形态,在褶皱、起伏、延绵等外部形态特征仿佛与地形之间形成平滑、连续转换的同时,其内部空间也反映了对自然地形的尊重。由于动态建筑与环境中的建筑群在尺度、体量上有差异性,所以地形拟态所建构的动态建筑对外部环境也会造成不同影响。[关键词]动态建筑;地形拟态;外部环境[中图分类号]J59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75(2013)0

2、2-0142-04从本质上看,动态建筑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三种辩证关系正是源于动态建筑复杂多变的形态特征,而动态建筑的特殊形态又与动态建筑的建构手法密切相关。建筑的建构手法总是离不开建筑师个人的设计理念、理论依据、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等,动态建筑也不例外。运用地形拟态设计手法所建构的动态建筑,其褶皱、起伏、绵延等形态特征仿佛与地形之间形成平滑、连续的转换;不仅建筑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特征都与自然基地建立了对话关系,而且对外部环境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建筑形态上,建构一种人造地表形态,使建筑与自然环境呈现一种融合、无缝连接的姿态。因此,我们可以将“地形拟态”概念界定为:在打破传统设计中将建

3、筑与地形环境视为异化对立关系,而以人工建筑形态来强化与表现环境地形特征;通过建构自适应的结构系统与体系来回应地形,与环境形成了新型的区域对话关系;对地形、地貌等特性进行模拟、嫁接和自动适配等操作,整合和重构建筑与地美术与设计版一、地形拟态地形拟态一词可以拆分为“地形”和“拟态”两部分来理解。地形主要是指地貌和地物的统称。地貌是地表面高低起伏的自然状态,而地物则是用来形容地表面自然形成和人工建造的固定性物体;不同的地貌和地物错综结合就会形成地形,如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等等。而拟态(或生物拟态)则是指一种生物模拟另外一种生物或者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这些分别源自地理学和生物

4、学的词汇相互整合进而渗透到建筑学领域并积淀、演化成为一种动态建筑的设计手法,不仅表达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并且暗示着建筑师对最终建筑形态的关注。一般来讲,建筑总是要位于具有一定的自然地形的基地上,因此设计师都试图以某种特定的建筑形态来对自然地形和地貌做出回应。一般来讲,在建筑设计构思的初期,建筑师首先考察建筑所处基地及其周边的界面关系,而基地所呈现的褶皱、断裂、绵延的自然地形特征往往会成为建筑师构思建筑形态的契机。他们将对地形特征的注意力嫁接到图1辛辛纳提大学设计与艺术中心(图片来源:http://blogs.xmu.edu.cn)形的关系,以达到模糊建筑与环境边界的作用,最终形

5、成与地形自融合、自相似的设计手法。地形拟态所建构动态建筑具体表现为断裂、流动、复杂的建筑形态,好比自然界中的变色龙一样,通过模拟环境的特征从而与环境达到融合。客观地来说,也正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从CAD到CAM再到参数控制系统,这一切新型、强大的技术手段使得地形拟态建筑真正从幕后走向台前,走出图纸成为现实的动态建筑,成了诸如哈迪德、FOA、埃森曼等先锋建筑师构筑地形拟态建筑的利器。埃森曼就是这种关注地形本质特征的建筑师,他认为地形从来不是中性的,它存在某种语调(dialectic)。在辛辛纳提大学设计、艺术、建筑与规划学院扩建工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功同样是源自于他对基地自然地形特征的密切关

6、注及对其的建筑化拟态处理,设计创作与实践收稿日期:2013-01-10作者简介:丁治宇(1979-),男,江苏溧阳人,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讲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建筑艺术设计。①基金项目:2009年度南京艺术学院校级项目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项目编号:DGDZYJ209)。142JOURNALOFNANJINGARTSINSTITUTEFINEARTS&DESIGN2013/02南京艺术学院学报构筑一种人造地表形态,使建筑与环境呈相互融合的姿态(图1)。扩建工程的场地的一侧是一个有曲线形的坡地,另一侧是原有三幢首尾相连建筑,所有这些成为埃森曼设计的契机。他复制了基地内原有三幢

7、建筑首尾相连大致成“之”字形折线,然后进行扭转;再叠加进去扩建部分所处的曲线型的自然地形形态,创造了一个波动起伏的建筑形体并与外部环境相互和谐统一(图2)。清淡的红、绿、蓝三色组成交叉的楔状构图成为扩建部分的主入口,其波折变化的建筑形态,给人以倾倒、断裂、崩塌的视觉冲击,仿佛是在演奏一曲“地震交响乐”(图3)。埃森曼试图挖掘建筑与自然地形、新建建筑与城市肌理之间内在的关系,在表达建筑自身独特性的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