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ID:10924371

大小:6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09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_第1页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_第2页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_第3页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_第4页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摘要]课堂教学的过程改革研究,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中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构成。传统教学论、现代教学论、后现代教学理论流派等是今日我们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的思想资源。“新基础教育”认为:教学过程的基本任务是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

2、是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的;“多向互动、动态生成”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展开逻辑。    课堂教学的过程改革研究,是“新基础教育研究”中有关“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核心构成。如果说,课堂教学价值观的重建,是为了弄清什么是当今中国学校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有价值和最为根本的目标;那么,课堂教学过程观的重建,则要回答在价值观认定以后,教师需要怎样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过程,并如何以新的过程观为指导,去创建新的课堂教学实践,以实现新的价值观由理想向现实的转化。课堂教学过程观的重建,也是我国当今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深化的必“遇”之题

3、。我们在教育改革深化的背景下提出这一任务,所以,在“新基础教育研究”中,“重建”是相对于长期形成的、在传统教学论中被确立稳固地位的观念,在学校课堂教学实践中至今还相当普遍、甚至相当顽固的现实存在;“重建”不只满足于理论的批判、观念的更新,还力图在改革中探讨和创建新的实践形态;“重建”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追求和任务,也是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和交互作用的产物。一 课堂教学过程(以下简称“教学过程”)的研究并不是一个新话题。从理论上看,历史上有过传统教学论与现代教学论的激烈争辩,如今又有可以后现代为其总称的多种教学论流派的风起云涌

4、。这些都为我们重建课堂教学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传统教学论的经典之作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和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但对解放后我国教育界影响最大的,则是20世纪50年代出版的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教科书。可以说,这本教科书是赫尔巴特理论的简单化和操作化的产物,也是俄罗斯文化和20世纪中叶苏联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工业经济发展需要的产物。其中关于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课堂教学中心的“三中心论”,教学过程由“准备、复习旧课、教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家庭作业”组成的“五环节说”,教学本质“

5、特殊认识论”的基本哲学立场,教学中要贯彻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直观性,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系统性和连贯性,巩固性,可接受性等“六大原则”,以讲授法为核心的“九大教学方法”等,当时几乎做到每个教师皆知。而且,通过学校中教师“老”带“新”、集体备课、观摩教学等方式流传至今。它之所以在实践中能长期存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操作性强,以教师为中心。其后果之一也正是强化了教师在课堂中的中心角色和简单的操作需要,封杀了教师在理论和创造意义上探索教学工作的需求。本文要突破的传统教学过程观主要是指凯洛夫的理论和实践形态。  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

6、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主义教学观,开了现代教学论的先河。他的学说和实践曾像台风一样在解放前20年代的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刮过,带来过兴奋和行动,但并未持久。解放初又很快被带上了资产阶级反动教育理论的帽子,受大张旗鼓的批判,在实践界没有地位,即使在当时的理论界,真懂杜威的恐怕也不多。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开始逐渐重新认识杜威,重新认识这一理论的历史价值和对我们冲出传统教学理论樊笼的价值,同时也促使我们深思杜威的理论为何在实践中常不得其真髓,并常与社会发展提升教育的知识含量的需要相冲突的原因。但不管怎

7、样重新认识,已经走过了一百年的历史不可能原样地再现。杜威现代教学理论中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研究与关注,以及其后诸多新的教育哲学与心理学理论的诞生,使现代教学论没有停留在杜威,而是沿着不同的路线发展。中国教育界较熟悉的有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与最佳教学阶段的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和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理论等。但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教学实践界影响最大的是目标分类理论,其原因恐怕也在可操作性强以及效果的可测量性,符合盛极一时的教育研究科学化的潮流。

8、尽管教育理论界还介绍、翻译了不少关于教学理论和教育模式的著作,然而其影响大多还停留在书本上或讲座中。  约从上世纪90年代下半叶起,随着国内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国内课程与教学理论界又掀起了一次翻译、介绍和研究国外相关理论的高潮,其关注点集中到可以后现代主义为总称的诸多教学理论流派。后现代主义从不同的角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