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ID:10894333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8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_第1页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_第2页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_第3页
资源描述: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一、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原则  (一)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准绳,充分考虑市民居住环境和建筑情况,以及附近可用作避难场所场地的实际条件,建设安全、宜居城市。  (二)科学规划。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作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要合理制订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近期规划要适应当前防灾需要,远期规划要通过城市改造和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三)

2、就近布局。坚持就近就便原则,尽可能在居民区、学校、大型公用建筑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应急避难场所,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  (四)平灾结合。应急避难场所应为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作为居民休闲、娱乐和健身的活动场所,配备救灾所需设施(设备)后,遇有地震突发重大灾害时作为避难、避险使用,二者兼顾,互不矛盾。  (五)一所多用。应急避难场所应具有抵御多灾种的特点,即在突发地震、火灾、水灾、战争等事件时均可作为避难场所。但多灾种运用时,应考虑具体灾害特点与避难需要的适用性,注意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环境、地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二.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1.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  可选择公园、绿地、广场、体

3、育场、室内公共的场、馆、所和地下人防工事等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的场址。选址要充分考虑场地的安全问题,注意所选场地的地质情况,避开地震断裂带,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地段;选择地势较高且平坦空旷,易于排水、适宜搭建帐篷的地形;选择在高层建筑物、高耸构筑物的跨塌范围距离之外;选择在有毒气体储放地、易燃易爆物或核放射物储放地、高压输变电线路等设施影响范围之外的地段。应急避难场所附近还应有方向不同的两条以上通畅快捷的疏散通道。2.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方式  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可采取以下方式:一是体育馆式应急避难场所,指赋予城市内的大形体育馆和闲置大型库房、展馆等应急避难场所功能。二是人防工程应急

4、避难场所,指改造利用城市人防工程,完善相应的生活设施。三是公园式应急避难场所,指改造利用城市内的各种公园、绿地、学校、广场等公共场所,加建相应的生活设施。四是城乡式应急避难场所,指利用城乡结合部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五是林地式应急避难场所,指利用符合疏散、避难和战时防空要求的林地。三、应急避难场所的维护与管理(一)实行“谁所有、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由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所有权人或管理权人负责平时应急设施的维护保养,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维护管理协调机制,保障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平时功能运转与应急期的正常使用。(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后,建设单位应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备案。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

5、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日常管理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和提供技术服务指导,对不符合管理要求的,提出限期整改意见。(三)当发生破坏性地震,并启动《连云港市地震应急预案》后,其所涉及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随之启用。(四)应急避难解除后,避难人员应在一周内撤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待避难人员撤出并得到妥善安置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随之关闭,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责任人应当尽快恢复场所的原有功能。(五)对新建成的应急避难场所,应向周边的居民宣传应急疏散知识,由地震局组织结合应急避难场所的应急演练,做到突发情况发生时,疏散有序,不致发生混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