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廊坊市沙区治理现状及对策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廊坊市沙区治理现状及对策的论文摘要介绍了廊坊市沙区治理现状,总结了其基本经验,分析了其在防沙治沙造林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供沙区治理参考。 关键词沙区治理;现状;经验;存在问题;对策;河北廊坊 廊坊市位于华北平原中部,地处九河下梢,历史上永定河、潮白河、大清河等多次泛滥改道,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土壤沙荒盐碱严重。全市沙化盐碱化土地面积达到20万hm2,占该市总面积的31.2%,风沙危害十分严重。近年来,廊坊市依托三北、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点林业工程,大力开展了以沙区治理为主题的造林绿化活动。全市林木覆盖率由
2、2000年的16.5%提高到目前的40.7%,风沙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城乡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成为北方平原区沙区治理的典范。 1廊坊市沙区治理现状 1.1沙地森林迅速崛起 2001年以来,廊坊市沙区治理造林10.7万hm2,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现有林木占地面积22.9万hm2,林木覆盖率40.7%。初步形成了以环城、环镇、环村绿化为点,以河、渠、路、堤、坝绿化带为线,以速生丰产林、名优果品基地为面,“点、线、面”相结合,建立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森林生态安全体系。 1.2沙区林业产业迅猛发展 全市形成了以
3、木材加工、果品生产、种苗花木生产、森林旅游四大产业,以富民林业工程为重点的林业产业体系得到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涉林企业3000家,从业人数超过100万人,林业产值达到155亿元。. 1.3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全市沙岗、沙丘已全部消灭,沙化土地得到根本改良,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自然灾害明显减轻,实现了粮食的稳产高产。通过治沙造绿工程,使廊坊市空气质量好于ⅱ级的天数连续3年达到330d以上,实现了天蓝、水清、树绿、花美。实践证明,以沙区治理为重点实施的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工程,为全市林业的全面、协调、
4、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沙区治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2基本经验 2.1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在沙区治理工作中,廊坊市紧密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全市林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以造林绿化为主体的沙区治理战略。重点抓了5项工程:一是“基地”建设工程。充分利用沙碱荒地、废弃地和低产农田,实行市场化运作,鼓励大户造林,营造了6.7hm2以上的片林1014块。初步形成了以北部优质果品、种苗花木基地,中部用材林、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基地,南部木材原料基地、特色经济林基地为主体的木材、果品、花卉、苗木等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16万hm
5、2,年可产木材100万m3,年产果品50万t,花卉6000万株(盆),苗木1.8亿株。二是通道防护工程。以主要河、渠、路、堤、坝绿化为重点,每侧绿化宽度平均达到50m以上。初步形成了贯穿全市的防风固沙大框架,通道绿化率达到95%以上。三是农田防护工程。实施了以保护基本农田为目标的农田林网建设工程。要求网格面积最小不低于20hm2,主林带2~3行、副林带1~2行,乔木下配置灌木。全市的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90%,比2000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保护基本农田33.3万hm2。四是村庄防护工程。把村庄绿化作为文明生态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6、,制定了村庄绿化的标准,要求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每个村都要营造环村林,连村道路全部绿化。目前,全市3222个村街,已经有1544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其中1000个村达到30%以上,600个村达到25%以上。五是城镇防护工程。为推动城乡绿化一体化,廊坊市在环市区、环县城、环乡镇和省际结合部营造了各具特色的生态风景林,在市区主要出入口建设了绿化景点。廊坊市区环城林带实现了“双环”闭合;在出入市区的5个路口建起了景色各异的迎宾景点,在与北京、天津接壤的河、渠、路、堤、坝处,提升了绿化档次,实现了与京津绿化的有
7、机衔接。 2.2创新机制,增加活力 在治沙造林的实践中,廊坊市总结出一条非常成功的经验就是活化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放手发展民营林业,制定和完善优惠的政策,转变造林绿化的主体,变单纯由国家、集体投入为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入。全市参与林业建设的民营企业、个人有12.8万户,其中造林6.67hm2以上的大户达到835户,33.3hm2以上的143户,66.7hm2以上的大户36户,实现了由政府办林业向社会办林业的转变。 2.3壮大产业,兴林致富 近年来,廊坊市在大力发展治沙造林过程中,注重
8、发挥林产品加工业的拉动作用,积极鼓励林产品加工业发展,育龙头、建基地、连农户、进市场,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木材“龙型经济”。全市现有人造板、木浆造纸、木材加工等涉林企业3000多家,年消耗木材869.5万m3。在工作中,廊坊市一方面积极鼓励企业在沙碱荒地建设原料基地;另一方面发动农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