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872679
大小:32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8
《普宁二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普宁二中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化学试卷(命题人:张旭书谢益新校对:吴芬)试卷说明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为100分2.本试卷共6页3.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Zn65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化学平衡主要研究下列哪一类反应的规律A.可逆反应B.化合反应C.离子反应D.气体反应2.在一定条件下,能说明可逆反应X(g)+Y(g)Z(g)+W(g)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B.X、
2、Y、Z、W的浓度比保持不变C.X的消耗速率与Z的生成速率相等D.c(X)·c(Y)=c(Z)·c(W)3.对于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反应C(s)+H2O(g)CO(g)+H2(g)△H>0,既要提高反应速率又要提高H2O的转化率,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A.增大H2O(g)的浓度B.降低压强C.升温D.使用合适的催化剂4.根据以下3个热化学方程式,下列有关Q1、Q2、Q3三者关系的判断中正确的是2H2S(g)+3O2(g)=2SO2(g)+2H2O(l)△H=―Q1kJ/mol2H2S(g)+O2(g)=2S(s
3、)+2H2O(l)△H=―Q2kJ/mol2H2S(g)+O2(g)=2S(s)+2H2O(g)△H=―Q3kJ/molA.Q1>Q2>Q3B.Q1>Q3>Q2C.Q3>Q2>Q1D.Q2>Q1>Q35.在不同情况下测得A(g)+3B(g)2C(g)+2D(g)的下列反应速率,其中反应速率最大的是A.υ(D)=0.4mol·L-1·s-1B.υ(C)=0.5mol·L-1·s-1C.υ(B)=0.6mol·L-1·s-1D.υ(A)=0.15mol·L-1·s-16.在0.1mol·L-1 NH3·H2
4、O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NH3·H2ONH4++OH-。对于该平衡,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降低温度,溶液中c(NH4+)增大B.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电离平衡常数减小C.加入少量0.1mol·L-1 HCl溶液,溶液中c(OH-)增大D.加入水时,溶液中c(OH-)/c(NH3·H2O)增大7.有关碰撞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具有足够能量的分子(活化分子)相互碰撞就一定能发生化学反应B.增大反应物浓度,可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从而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大C.升温能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5、,主要原因是提高活化分子的百分数8D.催化剂不影响反应活化能,从而只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化学平衡催化剂8.一定温度下,固定体积的容器中充入1molSO2和1molO2,再加入少量的NO,在体系中发生①2NO+O2=2NO2;②SO2+NO2=SO3+NO,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体系中的总反应是:2SO2+O22SO3B.在反应过程中NO是催化剂C.NO参与反应历程,降低反应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D.NO的引入可以增加SO2的平衡转化率9.将H2和Br2充入恒容密闭容器,恒温下发生反应H2(g)+Br2(g
6、)2HBr(g)△H<0。平衡时Br2(g)的转化率为a;若初始条件相同,在绝热条件下进行上述反应(反应体系与),平衡时Br2(g)的转化率为b。a与b的关系是A.a>bB.a=bC.a<bD.无法确定10.对于可逆反应:2A(g)+B(g)2C(g)△H<0,下列各图中正确的是:(下图中w(C)为C的质量百分含量)υ(正)υυ(逆)B压强Pc(B)100℃500℃时间tAA的转化率D100℃10℃压强P1MPa0.1MPaC温度Tw(C)11.下列事实能够说明亚硝酸(HNO2)为弱电解质的是A.25℃
7、时,HNO2的水溶液的pH<7B.亚硝酸不与硫酸钠溶液反应C.0.1mol/L的亚硝酸水溶液的pH=2.1D.用亚硝酸做导电实验时,灯泡很暗12.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的环境中可能大量共存的是A.水电离出来的c(H+)=10-13mol/L的溶液:K+、HCO3-、Br-、Ba2+B.滴加石蕊试液显红色的溶液:Fe2+、NH4+、Cl-、NO3-C.与金属铝反应只能放出氢气的溶液:NO3-、K+、Cl-、Na+、OH-D.c(H+)>c(OH-)的溶液中:Na+、K+、SO42-、S2-13.将等质量的锌
8、粒(wg)分别投入VLpH=2的盐酸和醋酸(含醋酸nmol),结果发现一种溶液中Zn有剩余,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0.325V3C.pH=3D、无法确定 815.下列各组试剂(括号内的是滴加试剂)做溶液导电性实验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灯泡由亮变暗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