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批《水浒》中的接受美学初探

金批《水浒》中的接受美学初探

ID:10870470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8

金批《水浒》中的接受美学初探_第1页
金批《水浒》中的接受美学初探_第2页
金批《水浒》中的接受美学初探_第3页
金批《水浒》中的接受美学初探_第4页
资源描述:

《金批《水浒》中的接受美学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金批《水浒》中的接受美学初探【内容提要】金批《水浒》从20世纪80年代就成为研究热点,但关于金批《水浒》作为文学接受以及其中的美学问题,历来为研究金批者所忽视。事实上,金批《水浒》是金氏对这一部小说进行的一次示范性阅读和阐释,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文学接受的一个过程,此过程包含了很多的接受美学的问题,文章拟就此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金圣叹;《水浒》;接受美学萨特认为文学作品是“为他人,仅仅是为他人的艺术”,[1]这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存在,是以读者的阅读为前提的。接受美学指出阅读不只是被动地等待和接受作者现成的提供,而同时是揭示和创造的过程;不是单纯罗列作品中一个个已有单词的表象对象,而是揭示

2、这些对象背后的意义,并对这些对象作新的组合和创造。金圣叹点评《水浒》是金氏对这一部小说进行的一次示范性阅读和阐释,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文学接受的一个过程。关于金批《水浒》作为文学接受以及其中的美学问题,历来为研究金批者所忽视。虽然继1974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召开的关于中国叙事文学的学术讨论会上有学者呼吁学术界应该重视金圣叹对小说评点的研究之后,国内外有众多学者进行了金批《水浒》的相关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共发表的有关论文就有200余篇,这些论文从金批《水浒》出发,研究了金圣叹小说理论的方方面面,涉及有文学和艺术的真实与虚构、创作论、人物典型论、细节论以及小说的技法、情节论、中国古典小

3、说的叙事技巧等等问题,鲜有涉及金批《水浒》的接受美学问题。虽然在19世纪还没有接受美学,但细细研读金批《水浒》后,就会发现金圣叹的批评方式与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的批评观点完全符合。本文试就此作一分析和研究。当代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是作为一种活动而存在的,存在于从创作活动到阅读活动的全过程,存在于从作家———作品———读者这个动态流程之中。这三个环节构成的全部活动过程,就是文学的存在方式,缺少任何一环,文学都不能存在。萨特说:“写作和阅读是同一历史行为的两个方面。”[2]分析和研究文学作品,应从本文和读者两方面进行。从这个理论层面上来考察金批《水浒》,就会发现金圣叹阅读点评《水浒》时游

4、刃于本文与读者之间,激情之余,又表现了一种发掘作品潜在意义的冷静,虽然有时不免有些固执己见,但大多数能够从自我感觉中进行理性的、科学的分析和考察。一金批《水浒》,是作为读者的金圣叹对《水浒》文本实施的阅读行为,但同时也是作为接受者的金圣叹对《水浒》作品进行的创造性的接受行为。他的许多观点及行为与出现在20世纪的接受美学的理论不谋而合,这一方面体现了接受美学理论的必然性,同时也证明了金圣叹在对小说的阅读和欣赏中所形成的理论的超前性。金圣叹在第五回回评中写道:“以大雄氏之书而与凡夫读之,则谓香风萎花之句可入诗料;以《北西厢》之语而与圣人读之,则谓临去秋波之曲可悟重玄。夫人之贤与不肖,其用意之相去

5、既有如此之别,然则如耐庵之书,亦顾其读之之人何如矣。”[3]145他意识到由于读者的身份、地位、受教育的程度、职业等的不同,阅读同一本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产生不同的看法。因此,在第二十一回回评中写道“昔者伯牙有流水高山之曲,子期既死,终不复弹。后之人述其事悲其心,孰不为之嗟叹弥日?自云我独不得与之同时,设复相遇,当能知之。呜呼,言何容易乎?……今试开尔明月之目,运尔珠玉之心,展尔灿花之舌,为耐庵先生一解《水浒》,亦复何所见其闻弦赏音,便知雅曲乎?”[4]400接受者要能知晓作品的本义,就要积极活跃地置身于作品之中,与书中的人物共享喜怒哀乐,唯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阅读,也才能真正地接受作品全部

6、的内涵。金圣叹自己正是如此身体力行地阅读接受《水浒》文本的,在第六十一回回评中,他说道:“蔡福出得牢来,接连遇见三人,……吾读第一段燕青,不觉为之一哭失声。……又读第二段李固,不觉怒发上指。……再读第三段柴进,不觉为之慷慨悲歌,增长义气,悲哉壮哉!”[3]1123金圣叹随着作品情节的大起大落而起伏着自己的情感,作品中人物的行径牵引着接受者的所有情感,金圣叹已经完全融入了作品的氛围之中。然而,金批《水浒》中的接受美学的体现决不只是停留在这类接受主体的被动接受上,而是有着更深、更广的体现。(责任编辑:)二接受美学指出,读者的接受活动不是像镜子一样消极地获取作品的影像,作为接受主体,读者生活于一定

7、的文化环境中,他所受的教育水平、所处的地位和境况,他的生活体验和经历、他的性格、气质和审美趣味,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一系列方面形成了他审美接受的“前结构”,正是这一“前结构”,构成了他阅读接受的前提和基础,他必定在这个已知的基础上去理解和接受未知的因素。金圣叹在第十六回回批中说道“读书随书读,定非读书人。”在《楔子》中也感慨说“读者之精神不在,将作者之意思尽没。”这就是说接受主体在文本接受的过程中有积极的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