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瘢痕子宫分娩镇痛临床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瘢痕子宫分娩镇痛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瘢痕子宫的足月妊娠产妇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观察组90例采用盐酸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进行分娩镇痛,对照组90例则无实施镇痛分娩,比较两组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及产程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为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4.4%(χ2=27.90,P0.05)。观察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镇痛有效有效率达97.1%。两组均未见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瘢痕子宫可行走无痛分娩效果可
2、靠,既能解除分娩疼痛,又能保证母婴安全,可降低剖宫产率,减轻经济负担,值得临床应用。关键词:分娩镇痛;舒芬太尼;罗哌卡因【中图分类号】R7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333-026随着我国剖宫产逐年上升,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已受到产科医生的关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者阴道试产是一个可选择的分娩方式。也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产妇对分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产妇要求分娩镇痛,我院自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采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瘢痕子宫的分娩镇痛180例,取
3、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对象与分组:全部病例来自于2009年7月~2011年7月在我院住院分娩的瘢痕子宫的足月妊娠产妇(均为剖宫产术后)且无阴道分娩和椎管阻滞禁忌证,共180例,年龄20~42岁,平均30岁。要求分娩镇痛的瘢痕子宫的足月妊娠产妇90例作为观察组,对其实施分娩镇痛。选择同一时期未采用镇痛而条件相仿的90例孕产妇作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年龄、孕龄、孕产史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1.2镇痛方法:观察组当宫口开大2~3cm时,由麻醉医师取L2-3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并向头端置管,成功后首剂注入0.2%盐酸罗
4、哌卡因+舒芬太尼(0.2μg)10mL,之后接装有0.08%盐酸罗哌卡因+舒芬太尼(0.2μg/mL)的自控镇痛泵(PCA),持续给药4~6mL/h,宫口开全停止给药。分娩结束后拔出麻醉导管,镇痛后对产妇常规进行多参数心电监护,并行胎儿电子监护仪全程监护胎儿。对照组则不实施镇痛措施。1.3镇痛效果评价: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疼痛程度分级标准[1]。0级:无痛或稍感不适;1级:酸痛,可忍受;2级:明显酸痛,6呼吸急促;3级:强烈腰腹疼痛。评定镇痛有效为疼痛级别下降2级或2级以上。1.4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t检验和χ2
5、检验。2结果2.1两组分娩方式及并发症比较:在180例孕妇中有92例直接选择剖宫产。阴道试产64例,试产成功52例,成功率81.25%,其中产钳助产2例,无子宫破裂,1例新生儿窒息及无产后出血。其中12例试产过程改行剖宫产术,分别为5例胎儿宫内窘迫,7例继发宫缩乏力。观察组的剖宫产率为28.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4.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90,P0.05)。两组均未见新生儿窒息的发生。详见表1。2.2分娩镇痛对产程的影响:镇痛后,观察组产妇的第一产程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见表2。表1两组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
6、、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比较表2镇痛分娩对产程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P0.05。2.3镇痛效果评价:观察组镇痛有效者180例,有效率达97.1%。3讨论6瘢痕子宫的足月妊娠产妇在掌握其适应症:①前次剖宫产术式为子宫下段横切口,术中无切口撕裂,术后切口愈合,无感染。②B超检查证实子宫切口愈合良好,且疤痕处没有胎盘附着。③无妊娠合并症。④此次妊娠距上次剖宫产2年以上。⑤产前B超提示子宫下段瘢痕厚度>3.5mm。本研究180例VBAC(剖宫产术后阴道分娩)严格遵循以上适应症,无1例先兆子宫破裂情况发生。VBAC的成功可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出血,避
7、免因再次手术而导致的脏器损伤及腹腔严重粘连等并发症。分娩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有医务人员的严密观察、细致护理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问题;另一方面,需要产妇主观能动地发挥,后者是目前产科服务模式中的薄弱点,而产程中适当的分娩镇痛可使产妇主性更好地发挥。理想的分娩镇痛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对母儿安全无影响;(2)易于给药、起效快、作用可靠,满足整个产程镇痛的要求;(3)避免运动神经阻滞,可下地行走,在没有疼痛的情况下,保持正常产力,不影响宫缩和产程进展;(4)产妇清醒,可参与分娩过程;必要时可满足手术的需要[2]。可行走的硬膜外镇痛于宫口开大2~
8、36cm时进行腰椎穿刺,产妇于第一产程期间可自由活动,减少了产妇的紧张,防止第一产程的延长[3]。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在低浓度时对不同的神经纤维产生不同的阻滞作用,可产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