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837069
大小:2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8
《磐安县茶叶生产的现状与发展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磐安县茶叶生产的现状与发展对策话题:教育学习种植大户中国文化茶叶磐安县茶叶生产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规模,茶叶产业已成为磐安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成为全县的农业支柱产业。1、茶叶生产发展现状1.1磐安县茶叶生产的发展现状磐安县位于浙江中部,是金华、丽水、台州和绍兴四市(地)的结合部,素有“群山之祖,诸水之源”之称,面积1196平方公里,人口20万,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2年被列入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区,茶叶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0%。1.1.1优越的生长环境磐安地处山区,山高林密,云雾缭绕,昼夜温差
2、大,漫散射光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污染源少,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全县适宜于良种茶园发展的面积在20万亩以上,可供有机茶开发茶园面积达2万多亩。为加快生态县建设,全县广泛开展了四江源头保护工程。1.1.2扎实的产业基础磐安现有茶园6万亩,其中玉山区域占77%,良种茶园1.78万亩。有龙井茶灶3万多只,名优茶加工机械8000多台,培育了11家龙井茶炒制机械厂,年生产各式龙井茶机4000多台,其中6家企业的9个型号的产品获得了省级农机推广鉴定证。2006年全县年产名优茶2000多吨,产值1.2亿元。1.1.3优异的茶叶品质磐安自然条件优越,茶叶生产管理规范,加工技术
3、精湛。生产的茶叶,以其优异的品质得到业内人士的好评。“磐安云峰”具有“色翠,形美,香高,味醇”的品质特征,先后20多次获市(地)级以上奖励,分别被评为“全国名茶”、“中国文化名茶”、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省部级“优质农产品”。1.1.4健全的市场体系磐安培育了尖山、尚湖等6个产地交易市场,其中浙中生态茶叶市场投资5000万元,占地30亩,建筑面积34400平方米,内有店铺178间,交易大厅内有摊位500个,是磐安生态龙井茶对外销售的主要窗口,吸引本省杭州、新昌及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的客商前来设点收购。全县有1500多人常年从事茶叶购销,在上海、山东、北京、杭州、四川
4、、宁夏等地设立销售窗口100多家,其中购销额300万元以上的20多家,广大茶叶购销大户把磐安茶叶源源不断地销往全国各地。1.1.5强大的政府扶持磐安县一直把茶业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来抓,茶业成为县里的阳光产业之一。对茶树无性系良种推广工作,出台了专门的扶持政策,对连片开发无性系良种茶园的种植大户由原来的每亩补助150元提高到了300元,属于退耕还林范围的每年还享受退耕还林的100元补贴,连补5年。政策的出台,调动了广大茶农的积极性。同时,县政府积极鼓励茶叶企业和购销大户参加各种省级以上产品的评奖,对获得省级以上金奖的产品给予每只2万元的奖励,对获得市级知名商标(知名品牌)的
5、奖励1万元,获省级茶叶著名商标的奖励50万元(其他农产品lO万元)。2存在的问题与不足2.1茶叶总量不大,茶叶质量不够稳定全县5.5万亩茶园中,可真正采摘的不超过4.5万亩,且100亩以上连片种植的茶园,只占10%。由于原村队二级的集体茶园大部分已平分到户,在二、三产业相对不发达,茶农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茶叶的情况下,要集中统一经营难度较大。千家万户种茶、制茶、卖茶的小生产格局,使茶叶质量稳定性较差。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尚处于发育阶段,对提高茶叶质量的推动作用还不够强,农户的质量意识更有待进一步提高。2.2茶类结构单一,茶叶资源利用率低全县主要生产龙井茶和珠茶,
6、搭配少量云峰茶,按产量计算,龙井茶占67%,珠茶占32%,云峰茶占1%。其中以磐安生态龙井茶为主的名优茶产值约占茶叶总产值的90%,一旦龙井茶市场价格下降,产品滞销,则风险较大。部分大户因龙井茶采制时间相对集中,雇工采摘成本较高,一般只采春茶,如果市场价格低于120元/公斤,生产就无利润,这就使很大一部分鲜叶留在茶树上,修剪后只能用作肥料,造成茶资源的极大浪费。2.3龙头企业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目前磐安县虽有县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5家,可由于他们起步晚,靠自身积累原始资本起家,而且部分企业目前尚未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规模不大,实力较弱,对茶农的带动力相对也较弱。2.4品
7、牌投入不足,尚未形成效应。全县注册的茶叶商标有20多个,但在市场上的知名度都较低。近年来,县政府组织参加过在杭州、上海、山东等地的几次博览会、推介会,企业也获得过许多产品金银奖,但由于没有形成主导品牌,“磐安生态龙井茶”仅是扁形茶,缺乏一个能包含各种茶的主导品牌,使我县虽有品质好的茶叶,但品牌还没叫响,只好通过借船出海,失去了我县独特资源优势的发挥和附加值的提高。3对策3.1抓基地,促产业规模根据全县茶叶大户较少的实际,将发展重点放在培育大户上。通过土地的合法、自愿、有偿流转,鼓励大户建立集中连片的基地,通过3~5年的努力,使茶园面积在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