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开挖渗水处理方案

基坑开挖渗水处理方案

ID:10820138

大小:168.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7-08

基坑开挖渗水处理方案_第1页
基坑开挖渗水处理方案_第2页
基坑开挖渗水处理方案_第3页
基坑开挖渗水处理方案_第4页
基坑开挖渗水处理方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坑开挖渗水处理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目录一、编制依据2二、工程概况2三、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21.工程地质22.水文地质3四、地下连续墙渗水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41.地连墙易出现渗漏的部位42.地连墙渗漏的原因43.地下连续墙发生渗漏处理措施5五、地下连续墙渗漏水分析中得到的启示9六、质量控制101.质量控制组织机构102.质量控制要求10七、安全措施101.基坑开挖的预控管理102.基坑开挖及渗漏水的应急措施1111基坑开挖渗水处理方案一、编制依据1、南昌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土建二标设计图纸;2、南昌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土建二标工程地勘报告;3、南昌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土建二标施工组织设计;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2、GB50108-2008);5、《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6、《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二、工程概况长江路站位于南昌市昌北凤凰洲丰和北大道与长江路交叉处,沿丰和大道下方呈南北走向,车站主体结构采用明挖顺筑法施工,为单柱双跨地下二层结构。长江路站主体围护结构采用地下连续墙,墙厚800mm,其中标准段桩长为21.65m;端头井处桩长为22.41m。支撑系统各层型号尺寸为:车站标准段沿基坑竖向设三道支撑,第一道支撑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间距9m,第二道支撑采用Φ800mm(t=16mm)钢支撑,间距3m。第三道支撑采用Φ609mm(t=16mm)钢

3、支撑,间距3m。端头井设四道支撑,第一道支撑采用钢筋混凝土支撑,间距4~5m,其余斜支撑均采用φ609(t=16mm)钢支撑。基坑开挖深度:两端头井深度约18.5m,标准段深约16.5m,基坑开挖土方量约为70202m³。三、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1.工程地质根据地质勘察,拟建场地长江路站位于赣江冲积平原区,第四纪覆盖层厚度小于50.0m。勘探深度内,场地地层由人工填土、第四系全新统冲击层、下部为第三系新余群泥质粉砂岩。按岩性及工程特性,自上而下依次分为①2素填土、②1-1粉质粘土、②1-2粉质粘土、②211淤泥质粉质粘土、②3-1含粘性土粉砂、②3-2细砂、②4中砂、②5粗砂、②6-1砾砂、

4、②7圆砾夹砾砂、⑤1泥质粉砂岩。2.水文地质车站建筑场地地下水类型可分为孔隙性潜水、孔隙微承压水、红色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1)孔隙性潜水孔隙性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的松散~中密状砂土以及稍密~中密的砾砂、圆砾中,地下水位埋深较浅。勘察阶段水位埋深6.50~7.10m,高程12.43~13.52m。丰水期和枯水期水位变化较大。根据区域水文资料,地下水位埋深年变幅1~3m,地下水主要接受赣江水体和大气的补给,受人为开采影响较小。贫水季节及地下水补给地表水,地下水向赣江排泄;汛期,赣江水位上涨,赣江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与赣江水力联系密切,地下水水量丰富。(2)孔隙微承压水场地孔隙微承压

5、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的松散~中密状砂土以及稍密~中密的砾砂、圆砾中,由于上层分布存在②1-1粉质粘土、②1-2粉质粘土、②2淤泥质粉质粘土等相对隔水层,该含水层水位高度高于相对隔水层底板,故具有一定的微承压性质。由水位埋深及各土层的埋深分布情况可知,场地内仅在局部存在少量的孔隙微承压水。在枯水季节,当地下水位埋深低于相对隔水层底板,微承压水转化为孔隙潜水;在富水季节,当地下水位埋深高于相对隔水层底板,孔隙潜水转化为微承压水,故微承压水随季节的变化与潜水相互转换。(3)红色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11红色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场地第三系新余群泥质粉砂岩层的裂隙中,主要受上部第四系

6、松散层中的孔隙水补给。富水性主要由裂隙孔发育程度,裂隙性质等条件影响。场地内泥质粉砂岩裂隙少发育,裂隙性质多呈闭合状,勘察场地内的红色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水量极为贫乏。综上所述,场地内的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第四系冲积层砂土、碎石土中的孔隙性潜水和局部少量的微承压水。四、地下连续墙渗水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1.地连墙易出现渗漏的部位基坑开挖过程中,地连墙发生渗水、漏砂,常出现在地连墙的接缝处、墙面上、水平裂缝等部位。2.地连墙渗漏的原因(1)地下连续墙夹泥、内部窝泥地下连续墙槽孔底部的淤积物是墙体夹泥的主要来源,混凝土开浇时向下冲击力大,混凝土将导管下的淤积物冲起,一部分悬浮于泥浆中,一部分掺混于混

7、凝土中。处于导管附近的淤积物,随混凝土浇筑时间的延长,又沉淀下来落在混凝土表面上,当槽孔混凝土面发生变化或呈覆盖状流动时,这些淤积物最容易被夹在混凝土中,由于混凝土的流线呈弧形,拐角处的淤积物不可能完全挤升向上,所以拐角处绝大多数有淤积物堆积。当为多根导管浇筑时,除了端部接缝处夹泥外,导管间混凝土分界面也可能夹泥;另外导管埋深影响混凝土的流动状态。埋深太小,混凝土呈覆盖状态流动,容易将混凝土表面的浮浆及淤积物卷入混凝土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