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逆向思维(1)

第三讲 逆向思维(1)

ID:10819981

大小:24.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7-08

第三讲  逆向思维(1)_第1页
第三讲  逆向思维(1)_第2页
资源描述:

《第三讲 逆向思维(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讲逆向思维〖第一节〗在探讨了“辐射思维”有关内容后,这一讲我们再一起来谈谈创新思考的另一种方法——逆向思维。探讨逆向思维,我们先从一则大家都熟悉的流传广泛“司马光砸缸”故事说起。童年时代的司马光,有一次和一些小伙伴玩耍。其中有一个调皮的小孩爬到一个装满了水的大水缸上去玩,一不留神,人掉进了水缸里。水缸很高,掉进去的那个小孩怎么也爬不出来,水缸外面的小孩个头矮,谁都不可能把掉进水缸里的那个小孩拉出来。这时,有的孩子吓得跑掉了,有的急得团团转。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司马光却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拣起一块大石头向水缸砸去,水缸被砸破了,水缸里的水顿时倾泻而出,被淹的小孩

2、也就得救了。请思考一下,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少年司马光在从水缸里救同伴的这件事上,他对问题的思考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点?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津津乐道,赞扬他非凡的聪明。如果从思考方法的角度来看,他过人的聪明就在于,他对“从水缸里救同伴”这件事的思考,不是像一般人那样,仅仅从设法“让人离开水”这个方向去想,而在于他当时很快意识到“这已不可能”,于是便朝相反的方向去想:设法“让水离开人”。想到了这一点,找到“砸缸”这个具体方法也就不难了。在当时的具体情景下,一般人都只会朝“让人离开水”这个方向顺着想,而不会朝“让水离开人”这个相反方向去想。少年司马光当

3、时能“倒过来想”,进行逆向思维,这对于一个几岁的小孩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这也正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得以长期广泛流传、为人始终称道的原因。当小孩掉进缸里,怎么使他尽快获救,便有“让人离开水”和“让水离开人”两个相反的解救办法,司马光在常规的“让人离开水”方法无法实施的情况下,机智的采用砸缸“让水离开人”的办法,从思维方式上分析,就是我们常说的逆向思维。何为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作为一种创新思考方法是指:对思考的有待创新的问题,当进行过一定思考而仍难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再从相反的方向加以思考。我国有的学者也将此形象的喻作“倒过来想”。这一思考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思考方法

4、,它不是谁拍拍脑袋凭空想象、杜撰出来的,而是,同其他思考方法一样,也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同样反映着事物的客观规律。稍懂点辩证法的都知道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条件的变化是会转化的,逆向思维正是客观事物内在的辩证规律的产物,也是逆向思维的理论依据。概括这一依据主要表现在一下几点:一是:客观世界的许多事物之间是相互转化的,甲能产生乙,乙也能产生甲。在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实例可以证明。例如:电能产生磁,磁也能产生电。例如:1819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1820年英国化学家戴维证明:凡铁外绕一根通过电流的金属线便成为磁铁。这两个发现引起了英国物理家法拉第

5、的注意,彼此对应求解的思路使他想到:既然电场能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不能产生电场呢?为了“转磁为电”,法拉第呕心沥血,艰苦实验了10年,但一直不得其解。1831年10月的一天,由于偶然的原因,放在桌上的铜线圈中的磁铁棒掉了出来。突然,电流计上的指针动了一下,他赶紧把磁铁又插进去。那指针又动了一下,这表明:磁铁与金属线的相对运动是“转磁为电”的必要条件。依据这一重大规律的发现,法拉第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感应电动机。又如: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电能也可以转化为化学能。英国物理学家戴维也正是以此作根据,在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发明伏特电池后,通过对多种物质进行电解实验,而先后

6、发现了钾、钠、钙、锶、镁、钡、硼等元素。这就启示我们在思考问题时,顺着某一方向反复思索而受阻时,可以适时的调整一下思路,从客观世界的许多事物之间是相互转化的,甲能产生乙,乙也能产生甲的相反方向作思考。2二是:客观世界的许多事物,在相反的条件下会产生相同的结果。我们先一起来阅读分析下面这个案例,也许对加深客观世界的许多事物,在相反的条件下会产生相同的结果会有所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军元帅朱可夫指挥攻打柏林,决定在某一晚上必须向德军发起进攻。夜晚本来是偷袭的好时机,但这天晚上却偏偏星星布满天空,大部队出击很难做到保持高度隐蔽而不被德军察觉。朱可夫思索许久,猛然作出决

7、定:把全军所有的大型探照灯集中起来,140台大型探照灯同时射向德军阵地。极强的亮光照的德军睁不开眼,什么也看不见,只有挨打而无法还击,苏军很快突破了德军的防线。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著名战例。这一苏军袭击德军获得成功,无疑和朱可夫元帅逆向思维或称作倒过来想的思维创新分不开的。朱可夫敏锐地意识到:让部队高度隐蔽,利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其作用无非是让德军“看不见”苏军的进攻行动。而苏军毫不隐蔽地以140台大探照灯射向德军,同样能使德军眼花缭乱“看不见”苏军的进攻行动。“没有光”会使人“什么也看不见”,相反“光极强”,也同样会使人“什么也看不见”。客观世界是丰富多

8、彩的,我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