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乐活”理念的倡导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乐活”理念的倡导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论文论文关键词:“乐活”理念校园文化建设途径论文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多元文化进入高校校园,坚持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乐活”方式逐渐成为年轻人喜好的时尚生活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论文关键词:“乐活”理念校园文化建设途径论文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多元文化进入高校校园,坚持健康、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乐活”方式逐渐成为年轻人喜好的时尚生活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推行“乐活”理念,不仅能促进和谐校园的发展,而且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出新时期学生们对环境保护和自我成长的诉求。一、“乐活”理念的兴起及其中国化意义的分析随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2、,简单的以“80后”、“90后”的时代区分作为研究学生群体行为的代名词显然已不能适应群体发展的多样性,新时期下的高校校园中也出现了基于不同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新群体。近年来,我们经常能在校园中听到“御宅族”、“飞特族”等新兴词汇,它们代表着在不同新文化导向下积极或消极的价值取向所影响的一批学生。与此同时,一个践行“吃健康食品、用节能产品、过和谐生活”理念的族群——“乐活族”,也正在高校中逐步发展壮大。“乐活族”所“尊奉”的“乐活”理念是由美国社会学家保罗·雷和他的研究团队在15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8年所著的《文化创造:5000万人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原文中的表述为
3、“LifestylesofHealthandSustainability”(健康和可持续性的生活方式),以每个单词的首字母创造出的“LOHAS”经中文化音译后便有了“乐活”这个新名词,同时也包含了快乐生活的积极韵味。在研究中,保罗·雷指出人们开始“热衷于改变及提升个人价值观、社会认同感以至他人世界观”1,从而催生人们在生活交往和消费中采用既考虑到自身健康同时对他人和生态环境负责的方式,由此形成“乐活”理念,它所关注的基本范畴是“健康、快乐、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所代表的生活态度是乐观和包容。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过重压力所引起的心理问题,促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生活的
4、价值、重构生活的模式。“乐活”——这种健康的生活理念一经提出,便受到了欧美等国的欢迎。《天津日报》2006年4月1日的报道指出:在美国1/4的消费者是“乐活族”,预测10年内这个数字将增加一倍。2国内自近些年引入“乐活”的生活理念以来,逐渐获得了主流媒体及年轻人的认同和追捧。《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等各大媒体都把“乐活”列入2007年度新锐词语3。作为全球视野下的一种时髦的生活风尚和新价值观念,国内“乐活族”的崛起植根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成形于青年一代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反省与推陈出新。随着“乐活”理念在国内被不断的推广,国内“乐活族”群体逐渐壮大,其中国化的意义也逐渐得到了明确
5、。“乐活”理念中提倡的“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天人合一”的境界不谋而合,同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相得益彰,成为远离心灵烦恼,维持共生共荣的经典注解。而中国文化中“乐和”的理念也成为“乐活”中国化的肥沃土壤,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善和健康环保视野的开阔,“乐活”连接起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发展之桥,使国人能更全面的关照自我与爱护生态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应避免“中国化的乐活”理念走入矫枉过正的误区,成为新时代的乌托邦或来去匆匆的潮流时尚。二、“乐活”理念的倡导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作为一种新时期风靡全球的生活方式,倡导积极乐观心态和有机健康生活方式的“乐活主义
6、”逐渐成为年轻人标榜的文化潮流。随着多元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乐活主义”在大学校园方兴未艾。合理驾驭“乐活主义”,发挥其积极因素,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投身公益活动,对丰富大学生个人内涵、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经济飞速发展,尽管丰富了物质生活,但由此而引起的心理问题也不容小觑。如不少年轻人沉迷于网络世界带来的虚幻、享受物质上的感官刺激缺乏沟通能力和评判是非的标准。而扎根于和谐社会土壤的“乐活”理念则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荣。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乐活”无疑能带来一种达观、包容、理解的社会心理效应。倡导“乐活”理念,能有效的缓解部分大学生对时事
7、冷漠、责任心淡化的现象,再通过适当的引导和实践,还能促进大学生进行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学习人际关系的相处之道,端正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将自信与自律更好的结合起来,自觉地营造和谐向上的校园氛围,创造社会的和谐与美好。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乐活”价值观的引领,积极营造“乐活”的校园氛围同时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倡导节能环保的时代主题下,含有时尚因子的“乐活”符合大学生追求新颖的心态,促生大学生对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思考与反思,从而激发他们改变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