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斯和康德的可普遍化道德(政治)原则

罗尔斯和康德的可普遍化道德(政治)原则

ID:10813727

大小:66.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08

罗尔斯和康德的可普遍化道德(政治)原则_第1页
罗尔斯和康德的可普遍化道德(政治)原则_第2页
罗尔斯和康德的可普遍化道德(政治)原则_第3页
罗尔斯和康德的可普遍化道德(政治)原则_第4页
罗尔斯和康德的可普遍化道德(政治)原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罗尔斯和康德的可普遍化道德(政治)原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罗尔斯和康德的可普遍化道德(政治)原则  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受康德伦理学的影响是十分深切的,罗尔斯本人也很看重这一点。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罗尔斯都在试图将自己的主要观念和康德伦理学联系起来。用罗尔斯的话来说,他的正义理论就是试图制定出一种康德式的正义观念,将康德学说的结构与其先验唯心主义的背景分离开来,并凭借原初状态(originalposition)的建构来给予它一种程序性的解释。  [1]302虽然在罗尔斯和康德的理论之间存在的差异要比共同点多得多,但就像罗尔斯本人所认可的,其正义理论的某些核心观念和康

2、德伦理学是一致的,可普遍化的道德立场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将从罗尔斯和康德在可普遍化道德(政治)原则上的尝试出发,指出二者在这一观念上的理论缺陷,并由此推论出可普遍化道德(政治)原则的界限。  分析先从罗尔斯的原初状态开始。  一、可普遍化视角的平行特征  罗尔斯认为,一般研究者在康德伦理学中强调一般性和普遍性的地位是一个错误。  [2]221但笔者认为这并不是一个错误。普遍性原则不仅是康德伦理学的一个核心观念,也是罗尔斯政治哲学试图去达到的主要目标。原初状态设置就是这种可普遍化道德-政治哲学方法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罗

3、尔斯的原初状态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思想实验:处于无知之幕下的主体不知道自己的社会地位、阶级出生、天资禀赋和自然能力,也不知道自身的善观念和生活计划,甚至不知道自己特殊的心理特征。通过这种方式,罗尔斯认为可以排除因任何偶然性因素带来的不公平地位。在这种真正公平的立场下作出的选择,才有1彻底地不偏不倚(impartiality)的。  从对可能状况预期的形式特征上看,原初状态很像一个规范的赌局。原初状态下的我的社会地位、阶级出生、天资禀赋和自然能力就像是赌桌上扣的那张牌,在开牌之前,由于对牌的大小或自己可能的状况一无所知

4、,因此我需要将好牌和坏牌的情况分别考虑一下,再做出相应的选择。同样,在原初状态下,由于对自身所处地位的无知,也需要将自己每一种可能处于的地位都考虑一下,再做出对社会基本原则的选择。赌博的例子和原初状态并不完全契合,引用它只是为了说明,既然不知道自身身处何种地位,原初状态下的主体就必须考虑每一种可能处于的地位。笔者认为,原初状态作为一种设定的思想实验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在此状态限定下进行思维的主体必须分别站在每一种可能状况下进行考察,这一特征给原初状态方法带来了形式上的普遍性.它确实要求原初状态下的道德(政治)主体采取一种

5、普遍的视角,即,去遍察每一可能的处境,而不是仅仅从任一个别的处境出发。但问题在于,虽然此普遍性道德视角是可操作的,但如果不设定另外的标准或原则,单纯在此视角或立场下无法得出任何关乎正义的真正可普遍化的结论。  我们知道,除了信息的屏蔽,罗尔斯对原初状态下的主体还做了如下规定:他们知道有关人类社会的一般事实,而且是理性自利、相互冷淡(disinterested)的。那么,如果我们把原初状态下的问题简化为分别站在最有利者和最不利者的地位进行考察,这个思想实验就可以理解为分别站在最有利者和最不利者地位上去考虑怎样才能尽可能

6、好地促进自身的利益,即通过努力为自己赢取最高指标的社会基本益品.[2]143相互冷淡的设定在这里意义重大,它意味着,原初状态下的各方只集中于自身的利益,他们既不想赠送利益给他人,也不想损害他人。用罗尔斯的话来说,这就像一场比赛,每个人都在努力为自己寻求尽可能高的绝对得分,而并不去期望他们的对手得多少分。  [2]125同时,罗尔斯也指出,比赛的比喻不一定完全适用,他只是想说明,原初状态下的各方只关注自身的利益,他们既非相互同情也非相互嫉妒。  这样,作为一个思想实验,原初状态下只关注自身利益的主体立场实际上就是一个个

7、平行的道德视角。在这些道德视角之间,没有相交点,而且从根本上说,也无法进行比较。因为根据上文对原初状态的理解,处于无知之幕下的相互冷淡的主体将分别考虑每一种可能处于的境况,同时由于在每一可能处境下进行的考虑都不关心其他处境下的利益,即,最有利者并不关心最不利者所处的境况,最不利者也不关心最有利者所处的境况,因此原初状态下主体所能做的,就是分别站在最有利者和最不利者的境况下进行考察,而这其中每一考察都是独立而封闭的。  学界对原初状态的争议,最常采用的一个切入点,是此状态下主体的属性或特征问题。从上文的分析来看,原初状

8、态下的主体所呈现出的特征,既不是一个经验主体,也不是一个先验主体,而是一个个平行的可能经验主体,原初状态的普遍性视角就是从这一个个不同处境下的可能经验主体出发。学界的研究者对原初状态下主体的地位或特征的批评鲜有论及这样的平行特征,他们更多地争论的是原初状态下道德主体在经验特征和先验特征之间的游离,以及由此带来的不一致性(inconsistenc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