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辽宁省人口城镇化的因素研究绪论,人口学论文

影响辽宁省人口城镇化的因素研究绪论,人口学论文

ID:10812898

大小:57.0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08

影响辽宁省人口城镇化的因素研究绪论,人口学论文_第页
预览图正在加载中,预计需要20秒,请耐心等待
资源描述:

《影响辽宁省人口城镇化的因素研究绪论,人口学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影响辽宁省人口城镇化的因素研究绪论,人口学论文加快辽宁人口城镇化建设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1章绪论  1.1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的发展,距离后工业化社会已经越来越近。建国初期,以1952年我国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为例,占总人口的83.5%之多,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这个比重历经20余年才降至1975年的77.1%,总降幅仅为6.4个百分点,应该说变化速度是相当缓慢的;但是,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全方位的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从经济到人文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至2011年,我国第一产业人口比重已经降至34.8%,36年间总降幅达到了42.3个百分点之多,平均

2、到每一年,年均锐降速度超过1.2个百分点,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了的从业人口总量高达2亿。从城乡产业的布局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三大产业之间的人口转移发展速度和时间分布,也折射出了中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  一般而言,城镇化是在工业化之前的,取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比值,那么其合理范围应该在140%-250%之间,也就是先城镇化后工业化。但是我国的城镇化率始终低于工业化率,一直到1999年,这个比值也仅达到62.66%,以国际上同等工业化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作为基准,我国城镇化水平是普遍滞后约为10~15个百分点。而从人均GDP的角度,世界银行曾对133个国家和地区做出详尽统计,其统计资料表明,

3、当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1000~1500美元,标志其经济步入发展中国家行列,那么城镇化过程应当加快,一般会达到40%~60%的程度。这个世界银行认可,在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成立的规律却与我国的城镇化实际发展进程差异甚大,截止200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仅有38%,低于与世界同等水平15个百分点之多,对照西方发达国家,相对于人均GDP水平而言,我国的城镇化增速明显偏低。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我国政府把城镇化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发展战略进行全面规范后,才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截至2014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在这十余年间飞速发展,城镇化率达到了53.7%.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

4、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十二五规划将城镇化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并在2013年确立了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的预期目标。  辽宁省设副省级市2个,地级市12个,县级市44个,建制镇607个,2014年末常住人口4391万人,城镇人口2944万人,平均每年新增41.59万城镇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3个百分点。  辽宁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也是东北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偏向于资源型企业以及重工业,这样的产业结构高度适应中国原有的发展需求,以独有的优势

5、占据中国工业化水平较高的位置。  工业化发展也推动着城镇化的进程,使辽宁省的城镇化率始终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截止2013年辽宁省城镇化率高达66.4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13个百分点,属于城镇化的中后期发展阶段。  近些年,辽宁省工业化快速增长时期已经过去,工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城镇化速度开始明显放缓。但是即使在城镇化率较高,且内部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潜力较小的地区,由于该地区本身具有强大的吸纳能力,依然会吸引外来劳动力向该地区迁移。例如,北京和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城镇率保持超过80%的高水平,属于城镇化后期阶段,但依然吸引全国人口的流入,每年有几十万新增人口,使其城镇化率保持持续增长势

6、态。  辽宁省政府制定了确立了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72%左右的目标,辽宁需要再向城镇转移500万左右农业人口,未来几年需要平均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至少100万人。  因此,在辽宁省持续城镇化的过程中,汲取国际和国内上在城镇化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对辽宁省城镇化发展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其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现辽宁省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而有针对性的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3国内外文献综述。  16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佩第(Petty)在《政治算术》中,就以分析荷兰的经济部门为例,认

7、为不同生产部门的利益差别,会导致社会劳动者产生人员流动,即从低收益部门流向高收益部门[1].鲁尔夫?达伦多夫的《工业社会的阶级与阶级冲突》中提出,社会流动的程度与社会稳定程度是成正比,与社会冲突强度成反比,社会流动程度越高,各阶级之间就越开放,阶级冲突的强度就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合理流动,城镇化发展的提高,始终对社会稳定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2].  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界开始从理论研究转向实证研究,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