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育才先育人的中国通识教育观之我见论文

关于育才先育人的中国通识教育观之我见论文

ID:10787959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8

关于育才先育人的中国通识教育观之我见论文_第1页
关于育才先育人的中国通识教育观之我见论文_第2页
关于育才先育人的中国通识教育观之我见论文_第3页
关于育才先育人的中国通识教育观之我见论文_第4页
关于育才先育人的中国通识教育观之我见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育才先育人的中国通识教育观之我见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关于育才先育人的中国通识教育观之我见论文论文摘要:解答“钱学森之问”须改变专才培养模式,树立育才先育人的通识教育观念。“通中西、通古今,有知识、有见识”是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应有之义。加强通识教育的三点建议是:应加强我国高等教育中民论文摘要:解答“钱学森之问”须改变专才培养模式,树立育才先育人的通识教育观念。“通中西、通古今,有知识、有见识”是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应有之义。加强通识教育的三点建议是:应加强我国高等教育中民族文化归属感的生成;强调思维能力的提高,提倡研究性学习;提高高校教师通识教育意识及能力。论文关键词:通识教育;育才先育人;民族文化归属感一、树立育才先育人

2、的通识教育观念“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可以说是针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教育结果的一个诘问。在对“钱学森之问”的反思中,大学理念方面的“崇尚学术卓越”,大学体制方面的“去行政化”,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通识教育”等成为关注焦点。应树立育才先育人的通识教育观念。人才,是“人”+“才”,“人”在“才”之前,育才先当育人。以育人为本,因材施教,是人才培养的不二法门。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君子三乐之一。人人材质不同,成才也须天赋,虽然天生我材必有用,“英才”却可遇而不可求,因而并非人人都可成为钱学森所说的杰出人才,但“成人”却是“我欲

3、仁,斯仁至矣”,是人人可以力致而成之事。朱子也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学习苏联模式的专才教育,十分重视“才”的教育,而几乎完全忽略“人”的教育,结果是不但杰出人才千呼万唤出不来,还导致很多人民族文化归属感的缺失,长此以往,恐国将不国矣。现在通识教育在我国教育界得到普遍认可和实施,这是因为:一,实践证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苏联模式的专才教育已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美国模式的通识教育能较好对治专才教育的缺陷。二,通识教育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适应知识经济和全球化:使学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遇到问

4、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三,通识教育能够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成为一个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一言蔽之,通识教育能同时满足个体、学科、社会三方面的价值需求。二、“通中西、通古今,有知识、有见识”是通识教育在中国的应有之义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通识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但国内学者在“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与目标的诠释方面见仁见智,迄今为止并无定论。笔者以为在中国,“通识”二字当取“通中西、通古今”之“通”意,“有知识、有见识”之“识”意。中西思维与文化的根本不同,

5、要求我国的通识教育“通中西,通古今”。梁漱溟先生认为中西发达思维有“理性”与“理智”之分,中国文化“向内用力”,而西方文化偏于“向外用力”。由于思维倾向的不同,西方文化理智发达,“向外用力”较著,因而科学发展长足;而中国是理性早熟,偏于“向内用力”,科学的发展在历史中早发而半途停滞。因此我们的教育在向外国学习的时候,十分着力于科学技术方面人才培养的赶超,这本是应有之义。但全然地舍此就彼,几乎完全割裂我国文化传统的做法却使我们接近“人”“才”两空。另外,中国文化作为一种早熟文明,还具有包融性极强的特点。历史上,中国文化贯通包融外来文化是中国文化不断得以充实发展的原因

6、。胡适称:“必也先周知我之精神与他人之精神果何在,又须知人与我相异之处果何在,然后可以取他人所长,补我所不足,折中新旧,贯通东西,以成一新中国之新文明。”美国的通识课程也设置了其他文明经典的内容,也希望贯通东西不同文明,但它最终体现出来的还是西方文明中心。这个结果与西方思维的世界观不太容易接纳其他文化很有关系,比较起来中国文化包融性之所以强,可能在于它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世界观,是一种“人—世界”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与西方“主观—客观”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很不相同。通古今则是由于世界各国发展至今面临许多共同问题或棘手难题时,多向“轴心时代”文明寻源问径而提出的要求。科学

7、脱胎于人文哲学,到现代科技的发展可谓登峰造极,到了可以自毁人类文明的阶段。科学知识的大爆炸,后现代知识观对客观知识的质疑,人类精神家园的迷失等等,都促使人们渴望返本归源,希望籍由对古代人文哲学发展脉络的贯通了解,理清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更好地解答现实活中的困境和难题,创造更美好的人化世界。有知识是指具备一定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历史知识。有知识是有见识是前提,但有知识的人未必有见识。有见识是指对人与世界发展的历史、现在、未来具有高屋建瓴的洞见。在我们的教育中,知识可以传授,见识则须体悟。总而言之,通中西、通古今,必以一定的人文知识、科学知识为基础,贯通其中人类发展

8、、科学思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