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剂量地西泮联合异丙酚及单纯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疗效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剂量地西泮联合异丙酚及单纯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1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411-01【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地西泮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40例要求行人工流产术者,随机分为小剂量地西泮联合异丙酚组20例(治疗组),单纯异丙酚组20例(对照组)。观察两组镇痛效果及术中出血量、宫颈扩张直径、手术时间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在术中出血量、宫颈扩张直径及不良反应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地
2、西泮联合异丙酚麻醉适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异丙酚;地西泮;无痛人流;静脉麻醉5人工流产术一般都是在无麻醉镇痛的情况下进行的,异丙酚的作用时间短,在体内消除快,苏醒迅速而完全,故单次注射适合于麻醉诱导及短小手术,但异丙酚缺乏镇痛作用,术中常因镇痛不完善患者躁动而影响手术操作[1]。需怎样能有效地消除孕妇的恐惧感和手术中的疼痛,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是妇产和麻醉科医生而临的问题。为提高手术质量,现将我院2009年6月~2010年12月小剂量地西泮联合异丙酚和单纯异丙酚静
3、脉麻醉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疗效体会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院门诊早期妊娠要求行人工流产手术者40例,经B超检查诊断为宫内妊娠。40例女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小剂量地西泮联合异丙酚组20例(治疗组),年龄19~45(31.5±7.5)岁,孕期40d~13周,体重42~75KG;单纯异丙酚组20例(对照组),年龄20~46(32.7±6.2)岁,孕期41d~13周,体重40~76KG。两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1.2麻醉方法术前禁食6h、禁饮4h,术前建
4、立静脉通路,输入复方氯化钠注射液,备齐抢救药品、麻醉机、氧气,常规监测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治疗组先行缓慢静脉注射安定0.2mg/kg,10min后,静脉推注异丙酚1.5-2.5mg/kg,约30s后患者意识消失,开始手术。对照组手术前5-10min开始静脉推注异丙酚1.5-2.5mg/kg,根据术中反应追加30-60mg的异丙酚维持至手术结束。1.3观察指标5观察两组的镇痛率、宫颈扩张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不良反应。镇痛效果按:优:患者术中安静无痛;良:有轻微肢体扭动、呻吟,不影响手术;差:肢体剧烈活动,表情
5、痛苦,无法手术[2]。1.4统计学处理数据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2结果2.1两组镇痛效果均达到优,在宫颈扩张度方面,治疗组宫颈扩张直径为1.5±0.5cm,对照组为0.6±0.2cm,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2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手术中均无呼吸心跳暂停。治疗组心率有不同程度减慢1例(5%),心率为50/min给予硫酸阿托品针剂0.5mg静脉滴注,心率恢复正常。血压有不同程度下降2例(10.0%),未超过收缩压的30%,未处理。自然醒后四肢无力、轻微头昏4例(
6、20.0%),恶心3例(15.0%),呕吐1例(5.0%),休息后好转。对照组心率有心率<50/min2例(10.0%)。血压下降4例(20.0%),醒后四肢无力、轻微头昏11例(55.0%),恶心5例(25.0%),呕吐4例(20.0%)。3讨论5无痛人工流产术要求患者术后苏醒快,离院时完全清醒,几乎无麻醉药残留和后遗作用[3,4]。异丙酚是一种新型的快速而短效静脉麻醉药,苏醒快速完全,持续输注无蓄积,具有较强镇静而催眠效能,但镇痛作用较弱且无宫颈松弛作用。且异丙酚个体用量差异较大,有时需要加大用药量,如嗜酒、精神
7、紧张、年轻的孕妇[5]。安定为临床上常用药物,具有抗焦虑,催眠,抗惊厥,肌松和顺行性遗忘等作用,治疗用量安全,副作用小。其本身无镇痛作用,但可增强其他麻醉药的镇痛作用[6]。异丙酚配伍安定后具有确切的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可减少异丙酚用量,在术后可立刻唤醒,宫颈扩张度,术中出血量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异丙酚组。同时在术后不良反应方面,异丙酚配伍安定组的不良反应率低于单纯异丙酚组,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7]。综上所述,小小剂量地西泮联合异丙酚静脉麻醉的方法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具有操作简便,起效迅速(约30s),镇痛
8、和无记忆效果确切;苏醒迅速,安全,麻醉过程平稳,术中出血量少,不良反应小,便于手术操作,避免了精神创伤,提高了术中满意度。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的麻醉方法。参考文献[1]聂发传,苏东,吴英.静脉注射氯诺昔康控制人工流产术后疼痛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5,27:118-122.[2]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