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75564
大小:5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8
《试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论文周宏武王晓庆张希胜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建设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探析新形周宏武王晓庆张希胜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研究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建设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探析新形势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表现,并以此为基拙,丰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内涵,进一步探索加强大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与途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强烈
2、的变革,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崭新天地的同时,也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挑战。无论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还是大学生其在网络天地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性建设是进一步扎实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一、主体性内涵及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性建设的意义主体性概念是一个哲学范畴,一般说来,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人在一定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人就是主体,主体的能力、情感、意识、品性、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主体对客体的作用过
3、程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即为主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中的体现,是新的领域。其过程既是教育者借助网络平台,运用网络手段,遵照一定的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传输的过程,同时又是受教育者通过互联网在接受教育后,主动地把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品德,外化为行为和习惯的过程。这一过程强调教育活动的同时,需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最终必须产生实际的“转化效果”。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是教育与互联网良性发展的双重需要。1.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性建设是
4、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拓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教育者(思想政治工作者)、受教育者(大学生)两个方面作了充分阐述。在整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作为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搜集、选择、过滤、制作、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有目的地影响整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塑造其品德的主导因素。思想政治工作者主体性发挥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效果。网络的自身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
5、主体性双方的界定比较模糊,传统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形象影响因素被弱化、甚至虚化。而受教育者的“虚拟化”也将给网络教育者带来一系列新的管理课题,未来社会需要“数字化教育管理者”。只有具有高度主体性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才能根据网络发展的时代要求,不断学习使用和改进工作方法,不断创新,形成网络空间感染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并自觉地发挥和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2.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性建设是互联网发展的内在要求人们越来载离不开互联网,其内容几乎涵盖了人类认识的每一个方面,是真正意义上的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以较小的代价
6、获得最多知识的“百科全书”,它也大大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然而,互联网也是“双刃剑”。在为人们提供较多信息和便利的同时,也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的间题。国际文化霸权主义利用已拥有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平台,大力推进其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同时黄色、暴力、颓废、迷信甚至反动的内容也大量充斥,混淆学生的思想认识,削弱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学生的原有价值体系受到严重挑战。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对原来的道德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在网络上人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一部分人通过网络制作、传播谣言,对社会其他群体和机构
7、、政党甚至政府组织的政策产生非常大的影响。著名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在网络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由于相关法律和管理体系还不规范,在网络上伦理相对主义盛行“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波动性,导致其政治意识、阶级意识,甚至国家、民族意识淡化。在虚拟的环境中有的学生迷失自我,以虚拟的人物出现,渐渐脱离真实世界,引起心理疾病;一部分学生缺乏网络道德,将互联网作为“施展才能”的天地,利用网络知识毫无顾虑地攻击网站,以此为乐或作为炫耀资本,等等。因此
8、如何有效占领网络新型阵地,促进网络的健康发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互联网发展的内在需求。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状况分析互联网的发展依赖于人们的广泛使用。人们的网络主体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教育学生学会如何鉴别有益和有害的内容,拒绝不健康内容,另一方面必须对不健康的内容给予坚决的反击,引导大学生用科学、全面、辨证的观念来分析判断所产生的现象,提升学生的思辩能力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