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铁一号线ta4标试验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

南京地铁一号线ta4标试验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

ID:10770142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8

南京地铁一号线ta4标试验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_第1页
南京地铁一号线ta4标试验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_第2页
南京地铁一号线ta4标试验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_第3页
南京地铁一号线ta4标试验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南京地铁一号线ta4标试验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南京地铁一号线TA4标试验段工程施工技术论文【摘要】本文介绍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TA4标盾构从试验段及新街口—珠江路区间隧道施工情况,论述盾构穿越大量建筑物、地下管线、越内秦淮河两侧驳岸的施工方法,特别介绍盾构两次穿越内秦淮河的超浅覆土层时的同步注浆量控制和盾构姿态控制技术。【关键词】南京地铁盾构施工穿越秦淮河注浆量控制姿态控制1概述1.1工程概况南京地铁南北线一期工程TA4标(盾构一)由试验段及新街口—珠江路区间隧道段两部分组成,相应的工程里程为K5+070.000~K6+067.197和K8+352.550-K9+276.606。本文着重介绍试验段的施工技术以及盾构穿

2、越内秦淮河的技术处理措施。外秦淮河至三山街区间是地铁一号线试验段,是南京市地下铁道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从外秦淮河北侧至钓鱼台盾构工作井范围为明挖法施工的区间隧道全长312m,从钓鱼台盾构工作井至三山街站南端头井为盾构区间隧道单线长683m,平面轴线左右线各有三曲线段最小直径450m.freel多,对基坑的开挖和支护造成了—定的难度。1.2地质状况本区间地貌隶属于岗前洪积扇-古秦淮河冲积漫滩平原,经人类长期堆填,除秦淮河岸边场地外现地势较为平坦。根据本工程的地质剖面图,试验段土层主要为人工填土、淤泥质粉质粘土、粉质粘土、粉砂土。其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见表1。试验段地下

3、水主要为浅部孔隙潜水,地下水混合水位埋深0.9~3.8m。2施工工法2.1明挖段施工2.1.1围护结构施工采用进口SM30的弯螺栓手孔式连接,衬砌的设计抗压强度为C50,抗渗强度为S1O,管片采用错缝拼装的施工工艺。本标段隧道工程衬砌接缝防水采用水膨性橡胶和氯丁橡胶复合压制成的弹性密封垫圈,本工程管片用量1153环,盾构推进土方量约43676立方米。盾构机采用日本三菱公司生产的φ6340土压平衡铰接式盾构。2.3试验段联络通道施工施工方法采用冻结加固和矿山法工艺施工。施工流程见图2:注:右线批进施工工艺同左线施工工艺图2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准备--冻结孔施工,同时安装冻结制冷系

4、统--装冻结盆水系统和检测系统,同时进行隧道支撑--探孔试挖--拆钢管片--联络通道掘进与临时支护--联络通道永久支护--泵站开挖与临时支护,泵站永久支护--必要时进行土层充填注浆。冻结孔施工和联络通道临时支护施工为本工程的关键,冻结检测和联络通道永久支护施工为特殊工序。并注意融沉对周围建筑及管线的影响。3施工难点及技术处理措施3.1SMPa)。液化砂土随地下水沿盾尾和隧道接缝渗漏进人隧道内,女怀及时采取措施,可能出现局部地基掏空,隧道下沉、螺栓断裂、隧道破坏。3.3.2采取措施(1)采用加设抗拔桩和抗浮板并进行河底注浆的加固方法用于平衡盾构推进时土体产生的侧向压力,防止流

5、沙和管涌,以便盾构能以较适当的推进力及推进速度快速通过河底危险区。(2)加强内秦淮河驳岸的保护河边护坡上浇注20cm钢筋混凝土,将浆砌块石连成一体,避免盾构机穿越时岸坡因沉降而产成局部开裂。在盾构机穿越范围内,岸坡上方架设六道水平H型钢支撑,目的在于防范可能引起的岸坡位移现象。采用抗浮板及抗拔桩的方法与直接在河道上覆土相比,节省投资并保持河道的畅通。(3)土压的设定根据地质情况,河水产生的水压力和抗浮板的自身重量。得表2Ti压。表2盾构穿越内秦准河平衡土压值考虑到盾构穿越后会带来—定的后期沉降,因此在进行平衡压力设定时以切口前方建筑物变形量控制在+3~+5mm为宜。在奉段施

6、工中,真正做到连续均衡施工,保证盾构能以较快的速度穿越。3.3.3内秦淮河段浅覆土层施工(1)盾构推进控制为控制隧道轴线,防止土体因超挖量过大造成的建筑空隙在盾壳上方不能及时填充,进而造成土体在盾构本体处有较大沉降,使得河水涌人隧道,故要切实做好盾构推进过程中推进速率、出土量等推进参数的控制,以此来减少因轴线纠偏而形成的土体超挖量。(2)同步注浆量控制随时根据监测情况,来调整同步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同步注浆量及注浆压力要控制适中,既不能因过少过小而造成河底沉降也不能因过多过大而造成盖板隆起损坏,使河水涌人隧道(3)盾构姿态的控制盾构在推进及管片拼装时确保姿态“三不”,即不后退

7、、不变向、不变坡。(4)保护盖板和防止盾尾漏泥、漏水及隧道上浮的措施。其监测布点如图4。图4盾构穿越内秦淮河的监测布点3.3.4已完成过内秦淮河隧道施工效果在驳岸周围和砼抗浮板上设置位移沉降测点,加强环境变形监测,每隔二小时进行一次观测,监测点布置见图。驳岸的变形观测,采取跟踪观测的方法,在盾构推进的同时进行观测。通过采取以上措施,盾构作业仅用了4d时间推进和拼装105~125环,顺利通过内秦淮河河底,各监测点在盾构穿越过程中的最大沉降变化为-14.3mm和+10mm,盾构穿越后最终沉降量见表3。表3盾构穿越内秦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