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68058
大小:5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8
《试论对公共体育课程模式设置的思考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对公共体育课程模式设置的思考论文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经普遍展开,并各显特色.为了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当前普通高校课程改革的内容必须满足不同学论文摘要: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经普遍展开,并各显特色.为了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当前普通高校课程改革的内容必须满足不同学生的体育需求,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在课程设置、组织形式、自由选择项目上进行认真总结,为进一步推进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
2、供可参考意见.论文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程模式;思考伴随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近年来,在高校体育工作者的不断艰辛努力下,公共体育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上都取得较大的进步.但面对扩大招生的背景,对1990年以后出生的学生更需要从其生理、心理特征出发,设立与之相适应体育课程模式.本文从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和目标人手,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及体育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构建适合国情、校情及较为科学的便于操作的课程模式,以适应21世纪高校培养优养的需要,更好地为学校教育的总体目标服务.1高
3、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高校体育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更新体育教育观念,树立健康、全面、主体、适度的体育教育观;要转变体育教育行为,做到由重教向重学、由被动练向主动练、由重视共性向重视个性转变;要深化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等方面教学改革的深化.1992年,原国家教委在总结了40多年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10多年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它在世纪之交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2002年,教育部在总结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科研成果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全国普通高
4、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标志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又将向前跨越一大步,是一部继往开来指导性纲领文件.…2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2.1课程设置逐渐完善2000年以前,高校公共体育为一年级的基础课以跑、跳、投为主,以及二年级的专项课,只设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包括散打和拳械)、健美操、综合班;后来专项学习改为两年,虽课时增加了,但学生的体质却下降了;因此又尝试“1+3”的教学模式,即第一学期基础课,第二学期设置学生自由选项学习,个别项目由于受场地影响而限制了自由报名的人数,但每个项目都适当增加身体素质练习、理论课时数及专门为
5、病、残等学生设置的体育保健课,这样的选课模式基本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据调查有部分高校在师资队伍较完善,场地器材等都较充足的情况下采用模块教学即每学期进行一次选课,学生可以在每学期选择不同的项目,也可以选择相同的项目.可这样的选课模式大幅增加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2.2课程内容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大学阶段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方法手段及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展均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注重课程的健身性与人文性,以科学性、选择性、实效性、可接受性、休闲性与娱乐性为原则
6、来确定体育课的内容.2002年以来,我校充分利用学校的场地资源和自然条件,逐步增设了如田径、体育舞蹈、乒乓球、跆拳道、羽毛球、网球、游泳、水上运动(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水上运动项目)、定向运动(以校园定向、公园定向和山地定向为主)等,新增项目占60%以上,特别是水上运动和定向运动增添了体育课的生机和活力,体现了与时俱进和地方特色.这样的课程模式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青睐.2.3成绩评价更加理性化科学化一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不单是结果评价,也对学习过程跟踪评价,并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成绩的管理和处理;成绩评价更加注重身体素质和
7、学习态度,不为考试而学习,体现了刚柔相济的评价原则.近几年来学生的体育成绩合格率和优秀率也比原来有所提高,补考人数明显下降.3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3.1对无法实行。三自主”选项课存在的问题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管理,学校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个人特点选择体育项目,选择教师,选择时间,这种“三自主”选项学习对学生是非常有益的.但目前有些高校还无法满足学生进行“三自主”选项或是俱乐部的形式学习的需求,而且打破自然班,学生随意选择时间等对教师队伍及业务水平、教学能力等将提出更高的要求.3.2学生重视了兴趣,忽视了学习效果事
8、物的发展变化总是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虽然课程内容多样性,但还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课程的改革一方面满足了学生的兴趣,但却带来了学生体质下降的负面影响,因此,今后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更应加强对学生耐力素质和力量素质的训练,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追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学生在体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