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构建和谐人技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构建和谐人技关系 一、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一)内涵 教育技术就是把科学技术与教育相结合,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目前,国内外学界对教育技术所下的定义大体上类似,综合各方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教育技术可概括为:人类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的总和,包括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智能形态的技术两大类。[1]可从三方面来理解:教育过程中所用到的各种物化手段,如黑板、投影仪、幻灯机、电视机、多媒体计算机、交互网络系统等硬件组成部分;经过精心选择和合理组织的学习教材,这些学习教材应当满足社会和学生个人学习的需要,符合认
2、知规律,这是教育技术的软件组成部分;设计、实施和评价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 (二)优势 一是符合教学规律。现代教育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知识结构线性的缺陷,具有信息呈现多形式、非线性网络结构的特点,把感知、理解、巩固与运用融合为一体,使得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记忆得到强化,可以有效地促进个体主动参与认知结构不断重组的递进式学习过程。 二是教学模式多样。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系统既是一个可以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同时又是一个能够形成相互协作的教学环境与系统。多种学习形式交替使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完成
3、自主学习。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系统还可以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跨时空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 三是教学内容丰富。现代教育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使知识信息来源丰富,且容量大,内容充实,形象生动而更具吸引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阔的时域空间,既可以超越现实时间,生动地展示历史或未来的认知对象,又能够拓宽活动范围,将巨大空间与微观世界的事物展示在学生面前加以认知。 (三)缺点 一是容易造成依赖。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给教学工作带来便利同时,也容易使师生产生依赖心理。教师有可能厚此薄彼,而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具有
4、一定的不可替代性,所以应该注意两者的有机结合。另外,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也容易产生惰性,不利于适应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二是不易梳理信息。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的信息量是传统教学技术无法比拟的一部分教师不知如何有效的梳理,感觉有如大海捞针。对学生来说危害更大,如果对大容量信息不加甄别地吸收,往往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必须加以引导。 二、问题分析 (一)现状 一是普及迅速。伴随着计算机的大量使用,综合运用投影机、互联网络、音响等的多媒体技术教学迅速得到普及,在一些条件较好的高校,已基本上代替传统的讲台、黑板、粉笔的简单教
5、学方式。如笔者所在学校,自2006年秋季学期开始,所有思政课教学全部要求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二是效果明显。思政课教学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理论性较强、不易接受而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信息量丰富,容易吸引学生,在保证获取基本教学知识之上,可使学生有选择地拓展课外视野。教师的劳动强度降低了,可以抽出更多时间充实自己。 三是更新加快。思政课教学几年前,运用多媒体技术只是以简单地制作、放映ppt课件为主,文字内容复制课本章节的提纲、要点,但是,目前,多媒体教学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方式方法上都有了飞跃的发展。笔者认为只有跟上技术
6、发展步伐,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为教学工作服务。 (二)问题分析 1.观念保守 部分高职思政课教师对此不是很重视,存在排斥心理,仍坚持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现代教育技术为辅。究其根源,他们的思想观念受本科思政课教学强调学科、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传授的完整性束缚,过分注重理论性学习,把现代教育技术看作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即使他们为形势所迫不情愿采用了,也只是简单地制作甚至搞拿来主义,且一劳永逸地反复使用,这样做的结果势必会使教学效果黯然失色。 2.水平不高 一些教师上了多年的思政课只是停留在会制作几张简单
7、课件的水平,甚至比不上学生做出来的东西。他们不愿意去关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状况,不舍得花时间、精力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所积累的各方面资料很少。笔者曾经上过不少班级的课,发现不少学生制作课件的水平令人惊讶,自愧不如。他们的作品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另外还善于从网络上截取各种信息。 3.依赖性强 任何人长期只使用某项技术,如果不注意平衡的话,往往会产生一定的依赖性。现代教育技术也不例外。某些思政课教师几年时间大都待在多媒体教室,几乎没有用传统方式上过课,黑板、粉笔早已搁置高堂,一节课下来,黑板还是干干净净,粉笔盒原封不动,唯一
8、动着的东西是鼠标。事实上,适当利用黑板、粉笔还是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的。学生也容易患上依赖症。在这里不是反对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而是力求达到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平衡,应矫枉过正,不折不扣。 4.互动有限 现在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早已抛弃以前那种由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机械授课模式,都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