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45296
大小:5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8
《关于企业循环战略业绩评价理论问题研究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关于企业循环战略业绩评价理论问题研究论文..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战略经营业绩评价论文摘要:本文在论述了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的基础上,界定了循环战略经营目标、循环战略经营业绩及评价的概念,研究了循环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的功能、理论依据及应考虑的因素,提出了循环战略经营业绩评价应遵循的原则。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自然资源的采掘速度不断地加快,资源已从相对剩余转化为短缺。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口激增及人类生活水平提高对自然资源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类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则必须使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控制在自然界所能提供的范围内,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应强调对那些不可再生资源和再生周期较长资源的循环使用;加强对污染的治理..,减少自然对污染的净化负担,使得污染净化速度大于或等于人类生产而产生污染的速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生态平衡,从而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随着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导入,企业的战略经营目标、战略管理特征发生了改变,进而要求经营业绩评价的理论与方法进行相应变革。以下拟就循环经济下的经营业绩(简称为循环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的概念、循环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的理论依据、应考虑的因素和应遵循的原则展开研究。一、循环经济及其本质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能源开采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自然界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而循环经济倡导的则是一种“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的闭环经济,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即强调节约能源的使用和不可再生资源及再生周期较长资源的循环使用,减少自然对污染净化的负担,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实现人类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circular Eonis)一词首次正式出现在1996年德国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弃管理法》中,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而不仅仅是一种生态战略,它要求运用生态的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的理念就是要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以“3R”(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de)为原则,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生态产业链为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早在20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学家鲍尔丁(Boulding)首先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和“宇宙飞船理论”,就预示着人类已经开始重视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认为应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生存,才能求得人类可持续发展。但是,由于当时自然资源短缺和污染的自然净化问题还不是很突出,人们注重的是生产末端的污染治理,其特征是“资源→产品→污染→治理”。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上世纪80-90年代时,自然资源缺短及净化的问题日益凸显,加上末端污染的治理成本很高,人们才将治理重点转移到了污染的源头。然而,这一理念也只是限于理论的探讨,该阶段还是一个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人们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寄希望于企业的不断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保持上。直到上世纪末,人类生存极限受到了挑战,人们才不得不将源头的治理付诸实践,提倡生态化的技术创新和核心竞争力的保持。所谓生态化的技术创新是指所有的创新都必经以符合生态发展规律和生态平衡为前提条件。可见,生态经济从提出到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生态经济;第二阶段是以源头治理为主的生态经济,即为循环经济。二、循环战略经营业绩评价及功能经营业绩是经营目标实施的成绩或成果。企业的战略目标就是实现长远价值的最大化。由此可知,经营业绩是指企业为实现长远价值最大化而展开的系列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成绩或成果。通过上述我们可以知道,当企业处于一个以末端治理或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中,经营业绩是企业为形成和保持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长远价值最大化而在经营活动中开展的技术创新及其活动的成果或成绩。循环战略经营业绩是指企业为形成和保持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长远利益最大化而开展的生态化技术创新及其他活动的成绩或成果。企业循环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生态化循环战略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的循环战略经营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做出的价值判断。 循环战略经营业绩的评价同样具有衡量、导向和管理的功能。首先,衡量或判断是业绩评价的基本功能。循环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的衡量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测算指标值与历史状况、管理目标、同行发展水平的比较,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进行判断,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对生态化的生产与技术创新有关指标的测算并与先进水平或标准相比,评价企业是否达到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导向功能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重要功能。所谓“评价什么,得到什么”,是因为评价者通常可以根据评价的结果,对被评价者实施奖惩,以引导被评价者必须按评价者的目标函数努力工作。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及综合竞争力的评价,以及生态化生产与技术创新的评价,可以引导企业在人和自然和谐生存前提条件下,谋求企业长期利益最大化,从而达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管理功能是业绩评价功能的延伸。企业把业绩的评价与管理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把评价结果转化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压力,更好地迎接挑战。循环战略经营业绩评价就是要通过有关评价将生态化的生产与技术创新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之中。三、循环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的理论依据循环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的理论依据主要有“最大、最小”法则,委托代理理论、战略管理理论以及生态经济理论。“最大、最小”法则,即以尽可能少的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收益,体现着业绩评价的精髓和宗旨,是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取向。只有当企业通过交换实现的产品和服务价值等于或大于所垫支成本时,企业才有存在的可能。企业要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千方百计扩大收入和降低成本。收入越高、成本越低、利润就越大,企业发展的基础就越牢固。用尽可能小的成本去获取尽可能大的收入,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根本目的,也是企业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可见,所得与所费的关系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的基本关系,“最大、最小”法则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应遵循的基本法则。根据这一法则,循环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的实质是对以源头治理为主的生态化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得、所费及其二者之比的评价。 战略管理理论是围着企业如何形成和保持其核心竞争力,实现长远利益最大化而形成的一系列管理理论,是经营业绩评价最直接的理论依据。根据战略管理理论,经营业绩的评价应突出反映企业长期获利能力的情况,应体现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状况。首先,业绩评价工作必须有利于企业长期目标的实现,评价体系的设计要有利于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形成。其次,评价体系的设计要有全局观念,突出企业整体利益。第三,评价体系的设计要有环境适应性。根据循环经济理论与战略管理理论,循环战略经营业绩的评价应突出反映企业生态化的长期获利能力及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状态。委托代理理论是企业业绩评价存在的逻辑基础。委托代理关系包括股东与董事会之间,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总经理与职能部门经理之间,总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等等。这时代理问题就产生了:一是代理人是一个具有独立利益和行为目标的“经济人”他们的行为目标与委托人的利益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二是代理人作为经济人,同样存在“机会主义倾向”,在代理过程中可能产生职务怠慢、损害和侵蚀委托人利益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三是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委托人很难准确判断代理人的努力程度,代理人是否存在机会主义行为。为了解决代理人的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倾向,委托人必须建立一套规范的制衡机制来规范和约束代理人行为,使代理人目标与委托人目标趋近一致,从而减少代理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投资回报。而业绩评价就是一项很好的制度安排。通过业绩评价,可以客观公正地考核代理人的业绩,约束代理人的行为;通过业绩与薪酬、奖金、红利的挂勾,可以有效地激励代理人的价值取向与委托人一致,从而解决代理问题,降低代理风险。这一理论仍然是循环战略业绩评价的理论依据,但是这里的委托代理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不仅仅指所有者与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还包括了社会公众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有关环境治理与生态平衡的委托与代理关系。这时的委托者不仅要考核代理人的战略业绩取得的结果,更要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一生态环境的保持与污染的治理因素纳入到考核的范围。生态经济理论是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也是循环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的重要理论依据。生态经济理论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原理为主导,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从最广泛的范围研究生态和经济的结合,从整体上去研究生态系统和生产力系统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揭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高效利用资源。简而言之,生态经济理论就是研究生态与经济有机结合的理论,它强调的是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其中,技术创新生态化则是经济与生态协调的关键。通过能源清洁化的技术创新、生产废料资源化的技术创新、生产过程闭路化的技术创新等使经济的发展与生态达到和谐。 根据这一理论,要求将资源的消耗、产品的再使用、生产废料的资源化及污染源的治理等纳入到业绩评价体系中,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生产与生态的和谐状况。四、循环战略业绩评价应考虑的因素及应遵循的原则在进行循环战略经营业绩评价时,还必须充分考虑由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导人而引起的影响业绩评价因素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影响因素内涵的改变。1.成本和收益。成本也即所费,收益也即所得。二者是构成业绩评价最本源性的因素。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成本和收益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得到拓展:成本经历了由简单成本到复杂成本、直接成本到间接成本、主要成本到完全成本、单个成本到标准成本、绝对成本到相对成本的变化;同样,收益也经历了简单成本下的收益到各种成本形态下的收益的变化。循环战略经营意味着企业的战略经营成本与收益将从“新时期”的战略经营成本和收益向源头治理的生态化战略经营成本与收益的转变。这时的成本和收益的内涵已拓展为为取得生态化的战略经营业绩,包括生态化的技术创新业绩等的所费和所得。2.目标。目标是企业经营的指南,是企业开展系列活动的中心。企业经营目标既是业绩评价体系设计的起点,又是业绩评价的目的所在。围绕着实现收益最大化这一经营目标的基本取向,企业经营目标先后经历了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企业的业绩评价也经历了以利润为中心、投资报酬率为中心的财务业绩评价到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随着循环战略经营观念的导入,企业经营目标就是生态化的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也即在注重生态平衡或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与发展基础上的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企业循环战略经营业绩评价应是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的企业生态化战略经营业绩评价。3.竞争态势。竞争态势是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竞争态势也经历了以成本为中心的竞争和以产品、科技、人才等综合能力为中心的竞争态势。随着企业经营受到来自自然界制约的不断强化,这种竞争态势正逐渐将生态平衡纳入其视野范围,从而形成以生态化产品生产、技术创新等为核心的综合竞争态势。可见,循环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的竞争态势应是企业生态化的综合竞争态势。除上述外,业绩评价的主体和经营链仍是影响循环战略经营业绩评价的重要因素。 依据上述,循环战略经营业绩评价应遵循的原则为:1.相关性原则。这里的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业绩评价要与生态化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创新能力的评价相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并不等于轻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恰恰相反,注重生态平衡是为企业的创新能力的施展、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提供环境的保证,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保持生态平衡是企业实现战略经营目标的前提条件。2.全面性原则。评价体系应能全面、系统并相互联系地评价循环经营业绩。一方面,评价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竞争优势的评价、经营结果的评价;另一方面,应科学、合理地评价治理的效率、资源消耗的节约、产品的再利用和资源的再生。从而从各主要方面对企业的循环战略经营业绩做出全面评价。同时,还应考虑评价体系能系统地、相互联系地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做出综合的评价。3.重要性原则。这里的重要性原则主要是指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地评价业绩应是有选择、有重点的评价,而不是面面俱到,应抓住影响企业生态化核心竞争力和体现循环经营业绩的主要因素展开评价,否则会使得业绩变化的主要因素变得模糊不清,从而不利于业绩的管理。4.成本效益原则。在进行循环经营业绩评价时,应充分考虑成本效益原则。有些评价方法或指标项目固然比较科学和有用,然而为获取该项指标数据和使用评价方法费时费力,成本很高,则应考虑转而采用成本较低的替代指标和方法。5.目的性原则。业绩评价总的来说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并且其本身也是一种管理。具体而言,它服务于两种目的不尽相同的管理活动。一种是服务于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管理,即通过业绩形成过程的管理促使经营目标的实现。另一种是服务于企业事后的管理,即通过对企业已形成的经营业绩的评价,发现问题,指出改进的建议,为今后的经营管理提供经验和借鉴。与此同时,对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进行考核,并进行奖惩。如属前种目的的业绩评价,评价的方法、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需要根据企业内部管理要求,因地制宜地加以确定;如属后种业绩评价,其评价的指标、方法、标准应基本统一,以便可比。6.可控制性原则。评价体系中涉及的因素应是影响企业业绩的主要因素,同时,必须是能为企业所控制的,否则,企业将无法开展管理活动,还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性。 7.可操作性原则。这里可操作性主要是指指标有关数据、评价依据的可获得性,计算机操作程序的可利用性。此外,这里的可操作性还包括指标的易理解和易懂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