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20151
大小:5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农业基础科学论文]论中国北方畜牧业产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农业基础科学论文]论中国北方畜牧业产生与环境的互动关系;lattimore)则就中国历史背景指出,草原游牧的产生与马的应用关系密切[3]。乘马可以使依草原而生存的牲畜与依牲畜而生存的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由部落发展成草原国家。那么除了草原环境与马具之外,是否还有其它原因成为游牧业脱离农业而趋向草原的动力呢?离开中外史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解释,我们将问题的视点放在环境上,并指出游牧业的产生与环境存在一定的互动关系。 2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兴起与气候变迁 在广义农业的范畴之内,游牧业出现最晚。就中国的历史背景而论,对亚洲草原民族研究具有权威地位的
2、拉铁摩尔、江上波夫等外国学者认为,公元前4世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中国北方草原地区游牧业与骑马民族兴起的标志[2~5]。对于这一观点的理解应包含这样的内涵,即胡服骑射是中原民族对抗草原骑兵的应对措施,因此这一时段不但标志着骑马民族的成熟、强大,而且也显示了真正以文化、生产手段与分布地域不同而区别出农耕与畜牧两大区域的历史进程。在此之前游牧生活已经在北方民族中存在很久了,只不过那时这些民族的空间发展还仅限于北方草原地带,农牧民族双方还没有在空间上发生激烈冲突,以中原诸国为代表的农耕民族也用不着采取任何防御性的应对措施。 2.1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
3、奴人 见于文献记载最早活动于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是匈奴人。战国以前的文献中也将其称之为“鬼方”、“猃狁”等,战国时期“匈奴”一词开始反复在文献中出现。大约从战国初期这些活动在山陕、内蒙古一带的非农业民族逐渐具备了骑马民族的特征,不但有成群的牲畜,而且有极具战斗力的骑兵部队,屡屡对秦、赵等国构成军事威胁,并以中原诸国北方劲敌的定位而见诸于史籍。伴随游牧活动,整个民族具备典型的“行国”特征。“行国”之称始见于《史记·大宛传》,其中提到所谓的“行国”就是“随畜迁移,与匈奴同俗”。这时匈奴已经成为人们理解中的典型“行国”。正像所有游牧民族一样,匈奴人的马背生涯
4、扩大了他们的活动空间,不但带领他们驰骋于欧亚大陆中部草原地带的东西南北,而且这一骑马民族自从公元前5世纪左右登上历史舞台后,在近10个世纪内影响着中国历史,影响着中亚乃至于世界历史。 2.2 气候变迁导致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的考古依据 匈奴人如何骤然兴起、如何发展成影响中国北方乃至于整个欧亚草原的“行国”,是研究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游牧业的重要问题。在对文献记载进行考辨的同时,考古发现为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大量的依据。 1974~1984年内蒙古文物考古队在伊金霍洛旗纳林塔乡朱开沟村进行了近10年的发掘工作,其中取得的成就对于探讨中国北方游牧民族起
5、源的问题作出重要贡献。朱开沟遗址的文化遗存共分五阶段,表1归纳了这五阶段文化遗存的年代、环境、文化以及经济特征[6]。从中可以看出朱开沟遗址的文化时期内,这一地区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方式的互动关系以及人类活动方式由农耕、狩猎、采集向畜牧业为主方向的渐进过程。 表1 朱开沟遗址经济文化与环境特征表 tab.1 theeconomy,cultureandenvironmentofzhukaigousite阶段 年代 环境 生产工具 猪:羊:牛第一段 相当龙山文 木本花粉很少,主 石刀,石斧、石磨棒、 化早期
6、 要为草本花粉,其 磨石、骨镞、骨凿、 1:0.45:0.36 中蒿、藜花粉占全 骨针。 部花粉的50%。第二段 相当龙山文 木本花粉中出现了 石斧、石凿、石刀、 化晚期 少量的胡桃和漆等 石镰、石铲、石杵、 阔叶林木,草本蒿 石纺轮、砍砸器、石 1:1.29:0.33 、藜花粉增多,约 矛形器、石镞、角锄、 占全部花粉的70% 骨刀、骨镞、骨匕、 以上。 骨针管、骨针、陶垫。第三段 相当夏早期 草本蒿、藜花粉继 生产工
7、具中石器、骨 续增多,约占全部 器、陶器与前段相差 1:1:0.27 花粉的90%以上。 不大,惟出现了铜器, 且石器中细石器的比 重略有增加。第四段 相当夏晚期 木本花粉中出现了 生产工具数量。种类、本文共3页:第1[2][3]页;1:1:1 粉的93%。 数量有明显增加。铜 器中除小件工具外, 出现了铜短剑、铜戈、
8、 铜刀、铜镞、铜鍪、 铜护牌、铜项饰等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