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15135
大小:6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7
《中医岂可如此思考——评刘力红先生的“内证说”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医岂可如此思考——评刘力红先生的“内证说”论文..【关键词】内证说近年来“挽救中医”、“思考中医”甚至“消灭中医”、“批判中医”的言论时见于媒体。中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中医的研究中来。对于数典、忘祖、蔑视和摧残传统优秀科技文化的狂妄言行,对于“消灭中医”、“批判中医”的鼓噪不可等闲视之。而中医本身必须自强,因为中医学者若能继承历代中医的精华,并能在观念、理论、技术等方面与时俱进,中医自能立于现代世界科技之林。任何“批判中医”、“消灭中医”的狂言妄行,都将无损于历史悠久而生机勃发
2、的中医。真正让人担心的是某些中医人自身对中医认识的肤浅和某些中医学者对中医的误解、曲解和谬说,这不仅授人以柄..,让鼓噪“批判中医”、“消灭中医”的人找到有利他们的论据,而且也极大地损害着中医的生机,这才是真正的中医之病和中医之痛。对于中医的学习和研究,与任何学科一样,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离不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严谨求实的学风。对于刘力红先生在《思考中医》一书中的某些说法,作者不能苟同,而对于刘力红先生对待中医学术的率意学风,笔者更不敢恭维。因此,仅就《思考中医》所说的“内证术”、“内证实验”等“内证说
3、”发表我们的看法,兼与刘力红先生商榷,并就教于中医同仁。为了说明自己的“内证说”,作者使用了“近取诸身”、“方术”、“直觉”等古今中外的资料来作为自己的论据,但作者对这些资料的使用,或者牵强附会,或者偷换概念,显得十分牵强,甚至风马牛不相及。为了尽量让读者看清“内证说”的实质,笔者只好采用节录原文的方式,然后就相关内容及作者的“内证说”加以评述。1此“方术”非彼“方术”更非“内证术”经过特殊的“培育”过程,内证的条件是完全可能获得的。……后世的人由于没有有意识的培育这个内证实验的能力,内证的条件逐步丧失了,人们甚至不
4、相信有内证实验的存在。但在早期,像张仲景的那个时代是不会怀疑这样一个内证实验的。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言中以“余素尚方术,请事斯语”来结尾,张仲景这里的方术有很大一部分指的就是内证。《汉书》、《后汉书》的分术列传,方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谈内证的术。《思考中医》P38(以下引用此仅标明页码)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讲“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究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祸及患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所指“方术”分明是医药及养生之类的知识和技术,而《汉书》所说的“方伎”,《
5、后汉书》所载的《方术列传》,除华佗等医药学家外,许多人是以天文、占卜、遁甲、堪舆等术为业者。如许杨为“巫医”,高获“晓遁甲,能役使鬼神”,徐登“善为巫术”等。所述“方术”大率如此,其中许多是精神和文化糟粕,今天的读者应善于区分和取舍。因此,不能将《汉书》所说的“方伎”、《后汉书》所说的“方术”等同于张仲景所崇尚的方术,除医药及养生知识和技术为张仲景所崇尚外,占卜、星象、遁甲等并非为仲景所首肯或崇尚,尤其是巫祝等“索隐行怪”之类,更与医药水火不相容。怎么能不加分析和区别,将张仲景所崇尚的方术与占卜、星象、遁甲等方术混为
6、一谈呢?而且还武断的说“张仲景所崇尚的方术就是内证,《后汉书》、《方术列传》中的方术很大程度上是谈内证的术”呢?在《方术列传》开篇,作者自己就明确说“斯道隐远,玄奥难原,故圣人不语怪神、罕言性命”1。对那些索隐行怪之类的“方术”孔子等圣人根本不屑谈及,作为医中之圣的仲景又岂能崇尚?从“降志屈节、所望巫祝”等语,可见仲景对巫祝“怪神”之类的“方术”持十分明确的否定与批判态度。2“格物欲”不能代替通过实践认识客观事物“知”不是通过学习或深入分析而得到一般性知识。“知”是觉的意思,就是心明的状态。就是要靠这个心明、这个觉,
7、才能进入内证的状态才能进行内证的实验。这个心明通过格物来,格物不是像宋明人说的穷究物理,格物是要远离物欲(颜习斋尝释格物之“格”同手格猛兽之“格”意)。这是一种精神境界,只有获得了这个境界才能进入内证的状态。……格物在佛教里,则显然指的是远离一切世间八法。要获得内证的能力,格物是一个最基本的条件。为什么中医的有些问题我们不容易弄明白?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正视经典的价值?对中医的很多东西总是抱有怀疑?因为我们少了内证只眼睛。(P39~40)颜习斋所说“格物”之“格”固然是“手格猛兽”之“格”,“格杀”之“格”,而“物”却
8、并非如作者所说的物欲,而是指客观事物。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人亲身实践的过程,“格”就是亲手去做一番的意思,有“不打不相识”的意味,要在习事中见理,在实践中掌握客观规律,认识才算完成2。而作者却凭自己的理解,将“物”说成“物欲”,说“靠心明和觉,才能进入内证状态,才能进行内证实验”。“远离物欲”,“良心发现”用来说明个人的道德修养也许是有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