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的技术方法,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构建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的技术方法,生态环境保护论文

ID:10706675

大小:6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7

构建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的技术方法,生态环境保护论文_第1页
构建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的技术方法,生态环境保护论文_第2页
构建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的技术方法,生态环境保护论文_第3页
构建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的技术方法,生态环境保护论文_第4页
构建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的技术方法,生态环境保护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构建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的技术方法,生态环境保护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构建生态保护红线体系的技术方法,生态环境保护论文宁德市生态保护最低保障线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生态保护红线多维制度体系构建技术方法研究。  4.1构建生态保护红线多维制度体系的基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是一项系统工程,以环境优化为整体目标,系统整合空间、资源与环境三方面管理要求,根据保护对象、环境要素功能与分类不同,形成三维一体红线制度体系。  (2)协调性原则。  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要同地方社会经济、管理水平、已有的相关法律保障、规划措施等相匹配,合理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面积与控制指标阈值条件。  (3)等级性原则。  鉴于不同的保护及监管需求,生态保护

2、红线实行分级划定。就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红线而言,从规模总量的警告上线、效率浓度的调控中线和生态环境质量的保有底线三个层次研究制定红线控制体系。  (4)约束性原则。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需严格管理,约束破坏性发展冲动,牢固树立生态保护红线的观念,形成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  (5)动态性原则。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红线面积、红线指标、控制指标阈值等都可随着国土空间优化、发展水平提升及环保能力增加等进行调整,从而确保基本生态功能供给、控制资源能源、保障生态环境安全。  4.2构建生态保护红线多维制度体系的技术方法。  4.2.1生态空间红线划定方法。  通过生态空间红线的划定及落实,使地方受保护

3、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一定范围内,形成满足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基本需求,形成符合地方保护需求的空间分布格局,确保区域内的重要生态系统区域得以高效维护,实现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区域生态保护建设、资源开发及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本文基于《指南》的技术方法,针对国土空间进行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根据等级评定纳入生态空间红线范围内。同时,国家在区域空间格局方面,已出台多部法规,明确了包括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等多种形式法定保护空间范围,并纳入了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的禁止开发区范围,因此在划分生态空间红线时,也应将现行法规明确的保护空间范围作为补充纳

4、入。  (1)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  重要生态功能区红线,通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结果划分确定。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①评价对象。  主要包括《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50个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及若干海洋重要生态功能区。  ②数据准备。  搜集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图件与数据,插值计算各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月气温、降水、太阳总辐射量的栅格图,以及多年生态监测数据,完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前的数据准备工作。  ③评价方法。  针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功能,开展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防风固沙等

5、。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中将主导生态系统服务量值采用Quantile(分位数)功能进行5级分类(Classified)操作。按生态系统服务相对值由低到高依次将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级分为5级,即一般重要、较重要、中度重要、高度重要、极重要(具体划分方法见附录i),评价结果将高度重要与极重要区域纳入红线范围内。  (2)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红线。  生态环境脆弱区往往属于敏感性较高的地区,评价结果重复覆盖面积较多。  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红线,此处通过区域生态敏感性评价,并基于评级结果划定。具体方法步骤如下:  ①评价对象。  主要包括《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全国生态脆弱区保护规划纲要》中规定的

6、区域及其他根据地方特征被列为敏感、脆弱的区域。  ②数据准备。  收集评价区域范围地形、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水系分布等基础图件,以及气温、降水、风力、蒸发等气象数据与多年生态监测数据,必要时可采用遥感影像解译与GIS空间分析手段,获取生态环境敏感性、脆弱性评价所需的数据资料。  ③评价方法。  针对环境敏感性、脆弱性的表现形式,开展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水土流失敏感性、土地沙化敏感性、石漠化敏感性、河湖滨岸带敏感性和海岸带灾害敏感性等。采用自然分界法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将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结果分为5级,即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和极敏感(具体划分方法见附录ii)

7、,评价结果将高度敏感、极敏感区域划为生态空间红线。  (3)禁止开发区补充。  将现有法规明确的生态空间保护范围作为禁止开发区纳入生态空间红线,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具体可以按以下原则操作。  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和水源保护区等全部纳入生态空间红线;其他类型禁止开发区根据其生态保护的重要性,通过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评价和生态环境敏感性、脆弱性评价结果确定纳入生态空间红线的范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