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02153
大小:82.0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07-07
《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规划3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规划3篇食品安全问题现在是各个城市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问题,每个地区都尝试过建立自己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管理资料下载网整理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规划3篇,全文如下:第一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县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食品安全治理整顿的总体目标,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共享、惩防并重的原则,扎实推进食品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各项工作,着力加强食品行业信用管理制度创新和信用信息征集共享,强化食品安全信用监督管理和诚信宣传教育,加大食品质量和食品
2、安全失信惩戒力度,有效解决影响和制约食品安全的深层次问题,切实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二、总体目标从2014年开始,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食品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全县食品行业信息管理制度和信用工作组织体系较为健全,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信用信息实现共享,信用信息和信用评价服务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得到广泛应用,大中型食品生产经营企内部诚信管理体系全面建立并取得良好成效,食品安全防控水平和企业诚信意识显著提高,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失信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食品消费安全感明显增强。三、加强食品安全信用工作组织体系建设
3、(一)行动目标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食品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要求,积极构建全县食品安全信用工作组织体系,明确机构和人员,落实职责和分工,为全县食品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二)主要措施和要求1、由县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牵头,于2014年上半年成立由各镇食药安委办和县农业、水利、质监、工商、食药监、工信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小组,安排专人参与具体工作。2、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小组负责全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及时研究并协调解决食品安
4、全信用体系建设推进过程中得重点和难点问题,对各镇、各有关部门信用建设工作进行指导和督促检查。3、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小组各成员单位参与相关政策措施的研究和制定,并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做好相关工作。四、加强食品安全信用管理制度建设(一)行动目标依据省、市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结合我县食品行业的特点和工作实际,以信用信息征集共享、信用监督管理、企业自身诚信建设等重点,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完善信用奖惩措施,为全县食品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二)主要措施和要求1、制定《县食品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信
5、息征集共享方案》,于2014年上半年印发实施,作为全县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信用信息征集共享的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2、制定《县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信用监督管理实施方案》于2014年下半年印发实施,健全信用信息申报、不良信息披露、信用评价、信用承诺、食品安全黑名单等各项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食品安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的政策措施。3、制定《县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内部诚信管理体系建设指引》,于2014年年底前印发实施,指导和推进全县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建立内部诚信管理体系,提升企业食品安全诚信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五、加强食品安全
6、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一)行动目标在全县信用信息共享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下,结合食品安全工作实际,依托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实现全县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的征集共享和应用服务,不断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信用档案。(二)主要措施和要求1.县农业、水利、质监、工商、食药监、工信等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通过建立行业信用数据库或电子信用档案等方式,归集整合本部门、本系统在履行职责中形成的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并统一向省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提供和更新,2015上半年实现全县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共享。2.全县各类
7、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规定,自2015年下半年开始向省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系统自主申报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开始面向社会公众提供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发布和查询服务,不断健全食品安全信用档案。3.依托省级公共信用信息交换平台信息共享,广泛形成对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失信行为的社会联防。六、加强食品安全信用监管(一)行动目标建立完善食品生产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制度、信用承诺制度、黑名单制度,积极开展信用评价、失信投诉等信用监督服务,加大失信曝光和惩戒力度,有效遏制各类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违法失信行为。(二)主要措施和要求1、按照全市统一
8、要求,及时在全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推行企业信用评价制度,积极组织各类食品、食用农产品、食品相关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参加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服务试点活动,并依据企业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对具有较高信用等级的企业要大力宣传,在生产(经营)许可、产品推介、技改资金补助、融资推荐服务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减少对其经营活动的检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