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700431
大小:62.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7
《浅谈城乡统筹中新市民素质的提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城乡统筹中新市民素质的提高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因为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因此,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在城乡统筹建设中,大批农民正转变身份成为城市居民,使全区市民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农民变为市民并不仅仅是把户口牵进城市,搬进小区,住上新房这样简单,我区最早的一批农转非就出现过把猪、鸡等
2、在小区内放养的事例。推进城市现代化的核心我认为应该是促进人的素质现代化,迅速提升辖区市民的综合素质成为我区建成生态和谐宜居区、文化休闲功能区、新型工业发达区、现代物流发展区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提高新市民素质在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重要性在今年**市的第三次党代会闭幕式上,汪洋代表中共**市第二届委员会作了题为《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为在西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要着力打造以主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
3、南地区“两翼”,构建“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新格局。要发展和加快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创建文明城区是非常重要的。文明城区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是城市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创建文明城区的工作中,必须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基本。全面提高市民素质、人人争做文明市民是创建文明城区的关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好,创建文明城区也好,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以及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四有、五爱”是做文明市民的基本要求和行为准则。党的十四届六
4、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里把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放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文明公民构成文明社会。社会的主体是人,生产力的主体是人,城市的主体也是人。整个城市的精神文明水平与城市每位市民的文明素质密切相关,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最终只能表现为人的素质的提高。一个文明的城市,不仅要有发达的城市经济、完善的城市设施、良好的社
5、会秩序和优美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市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人们的精神风貌和社会道德风尚。市民素质的提高程度标志着城市文明发展的水平,没有市民素质的普遍提高,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文化的繁荣、环境的优美都无从谈起,更不可能实现。只有城市的主体——市民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维护和促进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文明城市建设才能逐步走向深入。如果不注重人的素质的提高,即使城市的外观一时靠突击而有所改观,也难以持久,城市更难以发展。所以,提高市民的素质是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关键,是创建文明城区的基础,也是创建文
6、明城区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因此,我们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必须把提升新市民的素质作为基础工作来抓,市民的素质切实提高了,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开创各项事业的新局面就有了切实的保证。只有提高全体市民的素质,才能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二、新市民中存在的问题:城乡统筹发展是涉及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进入21世纪,农民素质尽管有了一些提高,但大多数农民还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还比较少,知足常乐、因循守旧的小农意识还
7、根深蒂固。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还是以农业为主。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他们突然之间由“农民”变为“市民”,对身份的变化和周围环境的变化还有一个适应过程,对城市居民来说,他们是“农转非”,对农民来说,他们是“城市居民”。他们这种处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游离状态和特殊处境塑造了他们特殊的社会心理,他们既是一个心理特别敏感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对社会变革缺乏充分心理准备的群体。对新身份的认可、新环境的适应以及新生活的重新安排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提高新市民的素质,让他们尽快的融入到新的生活中,适应新环境是城乡统筹
8、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三、如何提高新市民的素质新市民面临的心理矛盾与冲突是社会激烈变革过程中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是自身与外部环境冲突与磨合的直观写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变革客观过程和运行误区,要解决新市民的心理问题,一方面要从主体自身入手,引导农民学会调整,控制自己的心理和情绪,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从社12全文查看会入手,从各方面消除歧视和排斥“农转非”的观念,真正实现城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