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外部纪念性空间设计趋势探析

当代外部纪念性空间设计趋势探析

ID:10692788

大小:2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7

当代外部纪念性空间设计趋势探析_第1页
当代外部纪念性空间设计趋势探析_第2页
当代外部纪念性空间设计趋势探析_第3页
当代外部纪念性空间设计趋势探析_第4页
当代外部纪念性空间设计趋势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当代外部纪念性空间设计趋势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当代外部纪念性空间设计趋势探析摘要:本文对当代室外的纪念性空间设计趋势进行探讨,拟归纳当代国外外部纪念性空间设计的人性化、公众参与性、地景式等几种趋势和特点,为我国今后的外部纪念性空间的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关键词:纪念性空间景观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引言:随着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进步,建筑创作理论的逐步发展,外部空间的创作手法趋于多元化,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在国外,众多建筑师对纪念逝者的纪念性外部空间的创作做了各种尝试,从中可以窥见相关的纪念性外部空间的发展动态。1.人性化人性化的设计,是以人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为出发点,

2、体现人性关怀。国外一些优秀的纪念性空间“不再以追求高大为必要条件,注重观众与纪念性景观之间的交流互动,注重观众的心理体验,愈来愈多地采用‘平视’,而非‘仰视’”[1]7。传统的纪念性空间往往以高大,雄壮为美,对于人性化的追求则打破了这种审美意识的禁锢,给予纪念性表达更多的可能性。空间尺度、比例较之以前大为缩小,反而强化空间中的绿化、水景等环境设施的设置,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柔化了空间氛围,改变了以往纪念性空间肃穆和森严感,使纪念性空间诗意化。在此之前,纪念空间中的重点是如何营造气氛,往往忽视空间中休息设施的设置,人性化的加入,强化了这些休息设

3、施的设置。实例分析:罗斯福纪念公园,由一系列亲切的空间组成。设计者哈普用时间轴线,将以罗斯福总统在任的四个历史时期划分的四个空间串联起来。四个空间有着不同的内容,但都用岩石、水体、小型雕塑、植被等小尺度的环境元素来表达主题。整个纪念园尺度宜人,绿林浓密,充满自然气息和人为气息,游人进入其中,可触摸壁石,可嬉水游玩,可靠树而栖,最终融入其中。图表1戴安娜王妃纪念园平面图(图片来源:刘禹舒著.纪念性空间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第42页)图表2戴安娜王妃纪念园(图片来源:刘禹舒著.纪念性空间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

4、5年:第42页)由Gustafson7Poerer事务所设计的戴安娜文化纪念园,是近年建成的突破传统纪念性空间设计手法的佳作。整个纪念园,以一条由白色花岗岩砌筑,长达210米的弧形水渠为主题表达物。水流自水渠的最高点涌出,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流动,并在最低处汇聚。东西两处的水渠形态和质感各不相同,当水流经过之时水的形态出现变化,或激流跳动,或缓缓流畅。涌动的水流吸引旁人进入水渠之中,或坐于水渠边,感受水的气息。水的形态、水的流速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暗示着戴安娜王妃的性格特征。整个纪念园中没有任何高大的纪念载体,整个空间环境显得自然,平和、亲切(图

5、1~图2)。2公众参与性近年来,国外出现了一批强调公众参与性的纪念性外部空间。这种空间是以人的心理感受为出发点,通过人的参与行为,调动人的心理,唤起人们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纪念。这种方式,不强调视觉上的冲击力,而是通过设定的路径引导参观者步入园区,并调动人的主观参与性,将参观者一步步带入设计的情景之中,或在建设过程中就号召人们加入场地的建造中。人的参与是这类空间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易于融入场景之中,更易于体会到设计者最根本的意图和表达的情感。而怎样吸引人参与其中是这类纪念性空间设计的难点。图表37阿姆斯特丹某纪念地的马赛克地面(图片来源

6、:[英]埃德温•希思科特著.纪念性建筑[M].朱劲松,林莹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0页)图表4阿姆斯特丹某纪念地的铭文墙(图片来源:[英]埃德温•希思科特著.纪念性建筑[M].朱劲松,林莹译.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02页)实例分析:建筑师赫尔曼•赫茨伯格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空难事故纪念空间的设计中,在地面铺设2000块由当地居民参与制作的小马赛克块。“这成了一种表达情感的行为……这个参与建造的机会使这个建筑方案与社会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并且保障了它持续地具有真正的意义

7、”[2]。在地面的周边设立一面玻璃墙,在这面玻璃墙上铭刻了受害者的名字和关于空难事件的相关信息,也铭刻了一些居民在参与铺设马赛克地面时撰写的评语(图3~图4)。3地景式地景式的创作手法,直接以大地作为创作的对象和源泉,追求一种人工艺术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展现大自然的浪漫情怀,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设计观,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基于这种创作手法,注重人工造就的空间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将建筑物和构筑物化作自然环境的一部分,弱化其体量。地景式创作手法,自林缨设计的美国越战纪念园建成以来,得到了大众的认同和推崇,世界各国的建筑师相继尝试这种创作手法,已经成为当代

8、纪念性外部空间发展趋势之一。7图表5五角大楼911纪念地(图片来源:http://www.m6699.com)图表6厄比诺墓地扩建方案鸟瞰图(图片来源:[英]埃德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