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蔡邕的书法及书论

论蔡邕的书法及书论

ID:10691289

大小:5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论蔡邕的书法及书论_第1页
论蔡邕的书法及书论_第2页
论蔡邕的书法及书论_第3页
论蔡邕的书法及书论_第4页
论蔡邕的书法及书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蔡邕的书法及书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蔡邕的书法及书论  蔡邕(公元133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人。蔡邕不仅是汉末的书法家,更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蔡邕的先世,并没有特别显赫的人物,其家学渊源,多少受一点黄老道家的影响。范晔《后汉书蔡邕传》云:六世祖勋,好黄老。父棱,亦有清白行。但蔡邕的思想,还是以正统的儒家成分居多。他曾师事大儒胡广,以及参与正定《六经》文字。他反对当时的鸿都门书法,也是站在儒家立场。  蔡邕在他的时代,是最出色的文学家,但却并不是最出色的书法家,也不是最出色的书法理论家。后世关于他的书法以及书论的传言附会甚多,谬评、误解也甚多。西晋卫恒,以其去蔡邕未远,我以为

2、他对蔡邕的评价应是真实可信的。卫恒《四体书势》云:邕善篆,采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  卫恒对蔡邕篆书,却并无赞辞,而且认为蔡邕的篆书精密闲理不如(邯郸)淳也。篆书而外,古人还记有蔡邕善隶书。如传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陈留蔡邕,后汉左中郎将。善篆、隶,采斯、喜之法,真定《宜父碑》文犹传于世,篆者师焉。然而卫恒《四体书势》中所记汉末最擅长隶书的书法家是师宜官,《四体书势》云: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以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  魏武时,又有梁鹄青出于蓝,曹操以为胜过师宜官。因此,魏晋时学隶书、八分者又多以梁鹄及其弟子毛弘为法。蔡邕的书法在当时及其稍后

3、的魏晋时期均未产生什么影响,也就是说,汉末、魏晋时期擅长篆、隶书的著名书法家,没有一个是蔡邕的弟子,也未见东晋二王父子对蔡邕书法有何评论。南朝宋虞龢《论书表》记录皇室收藏法书的情况,其中也未见有蔡邕的书法。而且蔡邕书法在北朝也没有什么影响,北方士家大族的崔氏、卢氏学钟、卫书法,却并不见有人学蔡邕书法。这其实是蔡邕书法水平真实状况的反映,因此我认为蔡邕不是汉末最出色的书法家。  要论到对蔡邕书法产生误解的根源,可能就是范晔在《后汉书蔡邕传》中这一段文字:邕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熹平四年,乃与五官中郎将堂谿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

4、、太史令单飏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于是后儒晚学,咸取正焉。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  本传这样写,有夸大蔡邕在这一事件中的作用之嫌。《熹平石经》乃多人所书,而并非蔡邕一人所书。黄伯思《东观余论》、洪适《隶释》、王昶《金石萃编》、马衡《汉石经集成》均已指出。蔡邕等人在熹平四年(175年)奏求正定《六经》文字,获灵帝准许后展开工作,但蔡邕于光和元年(178年)因上书陈灾变,论朝政得失,被流放朔方。而《熹平石经》成于光和六年(183年),因此,蔡邕只是在前期参与其事。然正定《六经》文字者,必有一段时间作

5、文字的正定工作,起码要完成一部分,定稿以后,才能书碑上石。可以想见,即使蔡邕书碑,也只能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事实上,蔡邕只是立《熹平石经》的倡议者与前期参与者之一,因此实际情形与《后汉书蔡邕传》所述是存在很大的差异的。后人就此认为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是因为蔡邕的书法高超所致,则失于偏颇。  但是,当范晔的《后汉书》通行后,蔡邕的书法声望便逐渐提升。南朝梁庾肩吾《书品》中未将蔡邕的书法作出品鉴,但袁昂《古今书评》评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  这个评价,甚至要高于对张芝、师宜官、邯郸淳,以及对二王的评价。很明显,这个评价将蔡邕书法提升到了一个比他的实际水平

6、高得多的地位。从庾肩吾《书品》与袁昂《古今书评》比较来看,前者显然更严谨,而后者则较为随意,对古代书家的评论多褒贬失据,比拟不伦。而唐张怀瓘《书断》则将蔡邕的八分、飞白书俱入神品。蔡邕书法的声望在这时达到了最高点。甘中流先生认为蔡邕书法地位的提升与唐玄宗倡导八分古学有关,而群臣的追随与相关的附会又将历史上的蔡邕加以神话。  是有一定道理的。于是后之好事者又多以桓、灵间碑归于蔡邕名下。如《华山碑》、《郙阁颂》、《鲁峻碑》、《夏承碑》、《刘熊碑》等等,其实都是毫无根据的。启功先生已撰文指出其谬。又有好事者杜撰一套古人笔法传承系统,在这一系统中,蔡邕居重要地位。唐张彦远《法书要录

7、》卷一《传授笔法人名》云:蔡邕得笔法于神人,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钟繇。  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最属无稽。还有人将八分书的创造权也归于蔡邕名下,如假托其女蔡文姬云:臣父割隶字八分取二分,割李斯篆字二分取八分。八分之名,历来众说纷纭,八分书因其波挑特出,我以为当以张怀瓘《书断》所云渐若八字分散,又名之为八分为是。但八分书在蔡邕出生前即已发展成熟,如元初二年(115年)之《子游残石》,阳嘉二年(133年)之《阳嘉残碑》,甚至河北定县八角廊四十号汉墓出土的西汉宣帝时期的竹简书,均为典型的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