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88977
大小:5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小议数学教材二度开发中的偏差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议数学教材二度开发中的偏差与对策【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数学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当我们理性地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发现教师在开发教材时存在的种种偏差,有的无度延展,有的贪多求全,有的另搭炉灶,有的却照搬照抄。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教师“眼中无材,心中无本”,没有真正地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因此,要真正驾驭教材,就必须“视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厘清知识脉络。在合理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适度”开发教材,让课堂在教材的“根基”上枝繁叶茂!【关键词】教材二度开发偏差对策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已不再是课程的单纯消费者和执行者,而是课程的策划者和设计者。“用教材教”而不是
2、“教教材”的观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灵活地进行课程内容的加工、调整、组合、补充、改编、新编;抓住教材中的可变因素推波助澜,实现教材的“二度开发”,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高潮迭起,倡导有灵气的数学学习。然而当我们身陷潮流的同时,更有必要理性地审视各种“用教材教”的课堂。有些教师在对教材的处理与设计上,忽略教材,随意改编教材,导致各种“用教材教”的偏差,于是课堂上出现了许多与达成教学目标不和谐的因素。现象一:无度延展新课程教材中凸显了“数学文化”,在分数意义教学时用相当的篇幅介绍了分数的产生。有位老师在执教《分数的意义》时,以此作为教学引入,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说说
3、分数是怎么产生的。课上,有的学生说查了《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有的说查了《新编小学生数学词典》,有的介绍了分数最初的表现形式等等,十几分钟过去了,他们还沉浸在热烈的交流中……但本课教学中,对分数产生的无度的延展,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停留在资料的浅层交流中,忽略了“分数意义”深层学习,导致课堂教学目标偏离,造成课程教学效益低下。整节课始终在“数学文化”上徘徊,而荒废了“数学学习”这块自家园。现象二:贪多求全新教材没有严格的课时划分,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自行剪切。在教学《植树问题》时,学生在探究了“两端都种”的情况,总结出“棵数=段数+1”的计算规律后,教师忙着抛出了这样的问题:“那
4、么当两端都不种,或者一端种一端不种时,又该怎样计算呢?”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植树问题的另两种现象。虽然学生最终探究出了三种不同情况的计算方法,但当他们解决具体问题时,却糊涂了,不知道这到底是属于哪种情况。有些教师片面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最大效益——把多个知识点放在一节课中灌输,殊不知一节课内容过于丰富,难点过于集中,留在学生头脑里的只是一些模糊的知识碎片,无法及时纳入原有的知识系统中,从而导致教学失效。那么这种贪多求全的教学无疑把学生塞成了消化不良的胖子,最终导致“身心病变”。现象三:另搭炉灶新教材在每个单元教学前增加了主题图,每课时的教学都以丰富的情境贯穿其中,这些主题图的设计一般都考虑了
5、儿童的生活经验,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贴近。但有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教学新颖,总喜欢“另搭炉灶”。在教学《巧妙搭配》一课时,一位教师费尽心机地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狗、小猫和小鸭三个好朋友约好放学后由两个小动物一起去照顾生病的鸡大妈,请小朋友们猜一猜,他们有几种不同的去法?结果课上把很多时间浪费在对学生的爱心教育上,数学课成了变味的思品课。课后问老师:“为什么要创设这样的情境?”老师回答:“我觉得书上的情境太普通了,就创造了一个童话情境,这样比较新颖,还能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情境的最大功能是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教材创设的两件衣服和三条裤子的搭配情境,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最容易让学生理解。
6、课上,如果让学生动手搭配一下,或是用线连一连,再让学生思考交流有序搭配的方法,应该比“另搭炉灶式”的情境好得多。现象四:照搬照抄教材作为学生学和教师教的指导材料,在教学中起着思路引领的作用。计算教学中,教材往往会呈现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不能因为教材中呈现了,就把这些方法简单地呈现给学生。教学《笔算乘法》时,一位老师按照课本创设的情境,先出示了3个装有12支粉笔的粉笔盒,然后引导学生提出了“一共有多少支粉笔?”这一问题,接着让学生想办法算出12×3。学生想出了10×3=30(支),2×3=6(支),30+6=36(支)这一口算方法和用竖式计算这两种方法,可教师还不罢休,一味地追问:“
7、还有别的方法吗?”学生只好绞尽脑汁又想出几种,最后教师终于按捺不住了,说:“还可以这么算:12+12+12=36(支)”。方法一出,学生就在下面嘀咕了:“这么简单的方法啊,一年级就已经会了。”在问到“为什么一定要引出这一方法”时,教师的回答是:“教材里有这种方法呀,那就一定要展现给学生看。”其实教材把“学生早就会的”连加作为一种算法列出,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笔算乘法的算理。如果教师只照搬照抄地把连加方法告诉学生,不深入解释其中的“别有用意”,加法、乘法在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