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变动论文

浅论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变动论文

ID:10688423

大小:5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浅论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变动论文_第1页
浅论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变动论文_第2页
浅论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变动论文_第3页
浅论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变动论文_第4页
浅论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变动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变动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论利己行为和利他行为的变动论文..【论文关键词】非理性均衡点;利他行为;利己行为;理性;非理性【论文摘要】利他行为会因一决定性因素变动到非理性均衡点而转变成为利己行为,但非理性均衡点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在均衡点附近的点随时都有可能由于某些非决定性因素的变动而发生偏转。而且每个人的非理性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的均衡点都不总是一样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所有的点都是在总体的均衡点成正态分布。一、引言亚当·斯密是在18世纪末期提出“经济人”的利己性假定,按照斯密的观点,自利是人的本性。所谓“经济人”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体现利己主义本性的人。虽然这个假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200多年,但在所

2、有关于“经济人”的定义中..,都是认可自利是人的本性。行为经济学认为人并不全是或并不一直都是理性的,在一些情况下人就会做出一些非理性选择。比如:现在有A和B两个选择供一个人选A:100%的可能性赢1000元B:50%的可能赢2100元;50%的可能一分也拿不到用主流经济学的期望值来分析,B的期望值(2100元)大于A的期望值(1000元),那这个人就会选择B。但事实上在真正面临这两种选择的时候,大部分人会选择A,因为人在面对风险的时候,人们通常都是风险规避的。这个结果与传统的期望值理论分析得出的结果截然相反。经济人是理性的、自利的就是两大基本假设之一。而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不总是自利的,在

3、某些时候会有利他行为的表现。二、文献回顾叶航教授把人类行为归结为三大行为类型:纯粹利己;纯粹利他;为己利他。这三种典型的利他行为分别是:第一,亲缘利他,即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助,或做出牺牲。在生物界,“亲缘利他”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第二,互惠利他,即没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了回报而相互提供帮助。生物个体之所以不惜降低自己的生存竞争力而帮助另一个与己毫无血缘关系的个体,是因为它们期待日后得到回报,以获取更大的收益。第三,纯粹利他,即利他主义者施行利他行为时,不追求任何个体的回报。认为“经济人”不是纯粹的利己主义,也不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而是合理的利己主

4、义——为己利他。对现实生活中貌似利他,实则利己的行为。许多人很富于同情之心,他们全无虚荣和利己的动机,对在周围播撒快乐感到愉快,对别人因他们的工作而满足感到欣慰。而这样的行为不论怎样合乎责任,不论多么值得称赞,都不具有真正的道德价值。它和另一些爱好很相像,特别是和对荣誉的爱好。这就是说,有“同情之心”的利他行为也摆脱不了出于“对荣誉的爱好”这一利己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对人的需要层次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分类,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上的需要:食物、水、空气、性等;(2)安全性的需要:治安、稳定、秩序等;(3)爱的需要:情感、集体荣誉感、归属感等;(4)尊重的需要:自

5、尊、声望、成就等;(5)自我实现的需要: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人类所有行为的动机都是这些满足自身需求的意愿。三、正文1.利他与利己的概念判定如果真以此来判别利己还是利他的话,那人类的所有行为都将被判定为利己的。因为无论一个人做出什么行为,都是因为这个人有这种需要。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人的需要而做出的。所以是不能以这个作为衡量标准的。现在人们对于利己或利他的概念有很多种理解。但本文所说的利他是指具体的做出利他行为,并不考虑他做出此利他行为时是利他心理还是利己心理。只要做出的是利他的事,那就是利他的。2.利己和利他的相互关联性人们总是在讨论人到底是利己性还是利他性,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是认为人既

6、有利己性也有利他性,看似每个都有道理。但人们总是努力的区分他们,给利己和利他赋予很深的差别性和相互的鉴别性。本文通过论证分析得出人的利己性和利他性之间虽然是完全相反的概念,但是当某一决定性要素变动时,会引起利己性向利他性的转变,或利他性向利己性的转变。行为经济学中一个很经典的案例就是“搭便车”,普遍认为对被搭者而言这种行为就是纯粹的利他行为,所以这个案例常被用来当作反对经济人自利的案例。但有个问题却始终困扰着我,搭便车时被搭者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是愿意做出这种利他行为的。同一个人为什么有时候会愿意帮别人带东西,而有的时候却不愿意呢?就假设A有个东西让B带时,B接受了,这是利他行为。但随着A让B

7、带的东西这个决定性要素变动,比如随着东西的增多,那B的不情愿程度就会上升,也就是B做出利他行为的意愿会下降,做出利己行为的意愿就会上升,直到不带。在这里我们可以把A看成是理性的人,而把B看做是非理性的人。因为A的行为是自利的,而B会随着一决定性要素的变动,从利他行为转变成利己行为或从利己转变成利他,这是不理性的表现。所以说利己和利他行为并不是完全的不相干,而是有联系的。3.非理性均衡点的理论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