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析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 风姿卓越的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样式有着相通的艺术情趣,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传统音乐艺术审美特征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为传统音乐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它对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使得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形成了不同于西方音乐体系的审美特征。为此笔者从本文的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探微,以求对音乐领域的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哲学自然合一审美特征 一、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以和为美 中国古代哲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宇宙
2、观,对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创作思想和审美心理,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体现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过程中,往往表现为音乐创作者对和谐的高度追求。可以说,和谐不但是中国古人的生命追求,同时也是中国古人的审美追求,由此而产生的以儒、墨、道、法等为代表的音乐美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审美特征的形成。其中,儒家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影响尤为深刻。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理论主张中庸之道,讲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境界;把人所公认的度作为行为准则,认为乐与礼的作用完全不同,礼多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举止,而只有乐可以引导人的性
3、情趋于中正平和,从而将修身养性带入了更高的境界。因此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修身当先要学诗,立身必定要学礼。然而,学诗学礼还尚且不够,还需要学乐才能成性,才能根治行为失范的本质问题,完成礼乐的教化功能。孔子在其音乐审美过程中,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强调尽善尽美。《论语》中记述: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对此感叹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并赞叹《韶》乐之美:尽美矣,又尽善也,这句话从两个层次上肯定了《韶》乐之美。尽美矣中的美仅指乐舞的艺术形式,是乐舞外在的音调声容之美;而又尽善也的善则是指乐舞的思想内容,是乐舞的思想内涵之美。整首《韶》乐美
4、在形式与内容上相互统一,从而具备了一种无与伦比的太和之气。可见,儒家音乐审美的标准重在凸显和谐之美,在潜移默化中不留痕迹地提升音乐的品味,还不忘教化世人,引导社会风气。 与此同时,道家也是影响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重要音乐美学思想。道家对道的论述,以及关于崇尚自然、反对雕琢、虚静坐忘、得意忘言和技中见道的思想观念,或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音乐审美创作中物我关系、创作心理和艺术思维等基本规律的认识与深化。老子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又说听之不闻名曰希。王弼《老子》注说: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实
5、际上大音无声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一种天乐的境界。《庄子・天道》中说:万物而不为戾,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寿,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之谓天乐,天乐就是与天地相和,音与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达到一种音声相和、莫辩宫商的妙境。它含义丰富,是一种自然完美、变化多端之音,若断若续,浑沌缥缈,与自然达到高度的和谐,听者既不能听清,也不胜听。可以说大音希声体现了道家以虚无为本的美学思想,这种美学思想使得中国传统音乐在创作中更为偏重于追求道、意、虚、神、隐的境界,对于音高和节拍都缺乏时空上的认识,并且不采取确认的方式,以此强调作品的意义空白和未定性
6、,这为中国的艺术创作思维披上了不可知论和模糊性的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音乐审美体系的发展。例如在古琴音乐中,旋律往往不流畅、不连贯,音色拙涩、犹豫,反复低回,多采用奈、拧、按、抹等演奏手法,琴体共鸣部分不发达,音量较小。这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即通过大量听觉上的空白,使音简化、延长,在空白中流动以取得有声与无声之间的美妙联系。 综上,在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思想上,音乐创作者受古代哲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宇宙观的影响,往往抱着一种趋同心理,追求淡泊、空灵、力图使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程式,追求一种高度和谐之美,这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最为重要的审美特征。
7、 二、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审美追求――虚而待物,气韵传神 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由气、道阴阳五行组合而成,万物皆有阴阳之分,气是万物之本。如庄子《知北游》说描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又如《管子・枢言》中说: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气是呼吸,无形可见,万物依附于气而存在,呼与吸是音乐的基础,音乐本身就是气,音乐依附于气而存在亦不除外。呼吸的一出一进、一张一弛,构成了音乐艺术的阴阳两部分。关于气与音之间的关系,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就记载,如《乐记・乐礼篇》中说: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摹,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
8、,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