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鲁迅的呐喊及其语体色彩的论文

刍议鲁迅的呐喊及其语体色彩的论文

ID:10677710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7

刍议鲁迅的呐喊及其语体色彩的论文_第1页
刍议鲁迅的呐喊及其语体色彩的论文_第2页
刍议鲁迅的呐喊及其语体色彩的论文_第3页
资源描述:

《刍议鲁迅的呐喊及其语体色彩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刍议鲁迅的呐喊及其语体色彩的论文论文主题词:呐喊人格精神语体色彩  论文摘要:鲁迅作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伟人,他的重大贡献就在于为中国的前途命运奔走呐喊。细读鲁迅先生的呐喊有着特别的历史背景。本文从不同方面论述这个背景及其呐喊。     鲁迅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伟人,他的重大贡献就在于为中国的前途命运奔走呐喊。细读鲁迅先生动活泼的呐喊,有着特别的历史背景。只有把他的呐喊放在这个特别的历史背景之下,才能真正体会他的生命力和价值。  鲁迅的呐喊是带有明显的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的功利色彩的。我们知道他生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将崩溃、人民革命如火如荼的年代,面对三座大山的压迫,他丝毫没有半点超脱,而是全身心地站在被压迫阶级和阶层一边,以自己的博学和睿智,发出呐喊。举凡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批判;对段其瑞执政府的凶残的抗争;对国民党反动政府“攮外必先安内”政策的鞭笞;对帮闲帮忙文人的痛斥;对中国农民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对中国妇女解放的呼唤;乃至对封建道德旧思想旧文学的扫荡,无一不是立足于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无一不是立足于劝醒被压迫阶级、被压迫民族努力奋起的。而对于压迫阶级剥削阶级,鲁迅总是无情

3、地撕破他们的嘴脸,绝不抱任何幻想,不相信他们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鲁迅的人格精神也是受人敬仰的。他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即是他的人格精神的极好写照。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经以一个无产阶级领袖的眼光褒奖“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中国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这种评价虽然有所溢美,但也包含了对鲁迅人格精神的精确把握。另

4、外,鲁迅实在是“以刚进取”,宁折不弯,至死不宽恕他的敌人。鲁迅一向是主张“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崇尚的是一种政治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的态度。  鲁迅在现代中国此起彼伏,此伏彼起的命运遭际,在他的立足点与人格精神就可悟其之大概。一般来说,在阶级斗争激烈,敌我阵线分明,社会动荡不安,新旧制度替换之时,时代更多地是呼唤那些敢怒、敢骂、敢斗、敢打的“英雄”之举,而对那些讲“和”、讲“仁”讲“中庸”的作法视若敝履;相反,在社会或政治需要稳定、和谐、融洽之日,即使有矛盾有斗争,为

5、使其不激化以妨碍大局,影响有关的统治阶级的利益。相应的政权组织也会以“和”为贵,“仁”为好,“中庸”为德,而对那些敢怒、敢骂、敢斗、敢打的作法,轻则约之以礼,重则绳之以法。在中国政治文化传统中,还有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说法,这个千年的古训实在是概括出了国家、社会、政治发展变化的基本运动曲线模型。鲁迅正是这个运动曲线模型“驰”极的精神象征。  鲁迅先生呐喊的语体色彩也是别致的。我们知道,他的呐喊,除了小说、散文、散文诗以及大量的杂文等体式的不同,更主要的是他的思想常常包裹在一种教文化的叙述、描

6、写、议论当中,加上当时的环境恶劣,他不得不用了“曲笔”,讽刺、幽默、反语、夸张、象征,应有尽有,以致使人不易一目了然,熟记在心的。人们想要倾听他的呐喊,理解他的呐喊,就得花时间,花气力。《鲁迅全集》煌煌十六巨册,精华虽然比比皆是,但毕竟让人在心理上首先感到畏难。对鲁迅先生的呐喊的理解,就像对大量的公理,定律的推算、演绎、验证。尽管鲁迅先生的文章与其同时代的作家相比,已经是精炼得不能再精炼了,但是,毕竟又太繁复。因此,要使鲁迅先生的呐喊成为便于子孙后代铭记的格言,我们实在可以仿效某些语体新编一本《呐喊

7、》,与之一样的语录体,一样的结论式,一样的警句格言式。这或许可以成为普及鲁迅的最佳方式也难说。  在当今社会上,出现了视鲁迅式人物于痛恨之中的现象。这种现象让人费解,但究其根本,也就不难理解了。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方式似乎有所复古。遇到痛苦就迷茫,比如我们搞改革开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到底它是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但这中间种种政策的出台,如物价全面放开,就不乏怨言,就渴望稳定,就要考虑承受能力的问题。对待别人,就要考虑利害关系的问题。而鲁迅则不然,从不去考虑利害关系

8、的问题,而是或仇或友,或对或错,言之所及,当事人有的还在或当事人不在而其后人在,难免纠缠绕结,恩恩怨怨。他的呐喊既不能作为乱世的福音,也不能作为盛世的福音,他自谓是“投枪、匕首”,锋芒毕露,不留面子,不免让一些人避之唯恐不及,更何况中国人向以“柔”为“和”,以“刚”为“烈”,尤其是现在人们的注意力已经转移到了搞经济方面-----广结关系,和气生财,因此,出现这种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总之,我认为,鲁迅先生的呐喊,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精华部分,它有其存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