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77589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刘忠范-勾划中国纳米科技三部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刘忠范:勾划中国纳米科技三部曲纳米研究要向两头进军:一头是解决纳米中的大科学问题、真正的原创性科学问题;另一头是纳米技术的产业化问题,解决关键的技术和工程问题。纳米技术的真正魅力在于它所蕴藏的巨大生产力。纳米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带给人们无限遐想。中科院院士、著名纳米科技专家刘忠范,正是中国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他为中国纳米科技的发展勾勒出三部曲:科学、技术和工程。纳米贵不贵?好不好吃?1983年,刘忠范大学本科毕业后便赴日留学。他先后在日本横滨国立大学、东京大学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东京大学和分子科学研究所做博士后。攻读博士期间,刘忠范师从国际著名光电化学家藤岛昭先生做
2、研究,他很为老师的工作精神所感动,年过半百仍扑在事业上。5自幼养成的勤奋习惯和藤岛昭先生的表率,使刘忠范在日学习期间取得很大成功,获得了日本政府奖学金并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学术论文。与中国不同的社会环境,也让埋头读书不问世事的刘忠范更加开朗起来。这时,北京大学化学系的教授蔡生民找到了他,不止一次地邀请刘忠范回国,并且用真诚的话语打动了他。他选择了北大。十几年后回忆起来,刘忠范仍觉得,“北大是最适合我的”。在研究领域,刘忠范选择了纳米。人们接受纳米有一个过程。1997年9月27日,北京大学成立了纳米科技中心,这是中国高校的第一个跨院系、跨学科从事纳米交叉学科研究的综合性研究
3、中心。刘忠范接到很多电话,有人问:“听说你们搞出一种纳米,贵不贵?好不好吃?”刘忠范只好幽默地回答他,“纳米太小了,既不好吃,恐怕也吃不饱。”近年来,纳米技术掀起了阵阵热潮,也渐渐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纳米技术将为目前许多技术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和思路,也会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1986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罗雷尔说,曾重视微米科技的国家,今天都已成为发达国家,而纳米科技则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今天重视纳米科技的国家必将在未来的高科技竞争中独领风骚。科技部最年轻首席科学家51994年,刘忠范申请了科技部攀登计划项目,经费500万元。刘忠范成为这
4、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也是当时科技部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他从此开始了纳米攀登之旅。“当时,我们是做纳米级的信息存储技术,相当于超级光盘。”刘忠范说,这个项目共有三个承担单位,还包括当时的北大电子学系——现在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吴全德院士、薛增泉教授以及吉林大学化学系的李铁津教授。吴先生尽管年事已高,但对‘纳米’非常敏感。吴老先生和薛教授都是做信息技术的,尤其有感于我国微电子技术发展的曲折和落后现状,而纳米技术应该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因此,“我们之间产生了强烈共鸣,觉得应该酝酿一个计划,大张旗鼓地在纳米领域开拓——这就是北京大学纳米科技中心成立的初衷”。1993年,刘忠范回国后,他亲手建
5、立起光电智能材料研究室。起初什么都没有,完全从零开始做。有几间空房子,每一个插头在什么地方,都要刘忠范自己设计后找人安装,桌椅板凳都是他自己一件件买来的。搞前沿研究需要先进设备,为了购买这些设备,他省吃俭用,甚至到了抠门的程度。刘忠范花50多万元买了一台用于看原子和分子的STM仪器,这差不多是国内最早进口的洋玩意。仪器需要配置防震台,由于资金紧张,刘忠范只能带着学生亲自动手。创业是艰辛的。当年的刘忠范人称“拼命三郎”,每天最早进楼的是他,最晚一个走出实验室的还是他。由于总是工作到深夜,楼门早已关闭,因此他经常翻越化学楼的铁门,“因此练就了一副好5身手”,他自嘲道。科研工作很辛苦,但
6、也充满了快乐。在刘忠范眼里,研究的一大乐趣就是和学生一道创造故事。学生一个错误的实验设计带来了热化学烧孔存储技术;一位女同学的顽固不化和他的坚持加包容收获了石墨烯的偏析生长方法,进而开启了石墨烯生长过程工程学研究之门。回忆起这些往事,刘忠范的脸上洋溢着成就感。“要向两头进军”十几年来,中国纳米科技发展得飞快。从发表论文数量上看,已经与美国并驾齐驱,论文的档次也越来越高,尽管原创性和影响力尚有待提高。刘忠范为中国纳米的发展简单勾勒了三部曲:科学、技术和工程。谈起与自己一同成长的北大纳米科技中心,刘忠范说,北大的纳米研究,总体上还处于纳米科学的层面。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7、,在国内外拥有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和地位,化学学院、信息学院和物理学院的纳米团队功不可没。当然,我们还缺少重大突破,需要从高原到高峰的飞跃。5刘忠范特别推崇团队精神和团队文化建设。说起他的研究团队,他总是强调,他所取得的些许成绩,都是团队成员共同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他的研究团队,从最初的几个人、十几个人,发展到今天的几十个人,不断地壮大着,也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团队文化。正是这样的团队文化,带来了一个又一个的学术研究成果,也使北大成为国际知名的低维碳材料研究基地。他的信条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