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64582
大小:5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7
《谈儒家的实践智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谈儒家的实践智慧我们知道孔子虽然较少谈智,但孔子非常重视好学,而按照《中庸》好学近乎知的看法,孔门提倡的好学和智是一致的,这提示了一个重要的通向实践智慧的诠释方向。不过,儒家的实践智慧不限于对智德的提倡与实践,而是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儒家所展开的实践智慧主要的指向是修身、做人。或者换一个说法,希腊的实践智慧重在成物,而儒家的实践智慧重在成人。 中国哲学的传统非常重视实践智慧,可以说,实践智慧一直是中国哲学的主体和核心。儒家自孔子以来,更是强调哲学作为实践智慧的意义。儒家哲学思想的特点是:突出人的实践智慧,而不突出思辨的理论智慧;儒家的实践智慧始终是强调以道德为基础,从不脱离德
2、性;同时,又突出体现在重视修身成己的向度,亦即个人内心的全面自我转化;最后,儒家哲学思想总是强调实践智慧必须化为实践的行动,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道德德性众所周知,现代哲学越来越关注的实践智慧,与其字面意义的直接性不同,它根源于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phronesis,英译曾为prudence,中文译本以往亦多译为明智。而现在更多的学者从哲学诠释上接受把这个词译为实践智慧。它在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第6卷被作为人类认识真理的五种方式之一,这五种方式即技术、科学、实践智慧、智慧和理智。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智慧的地位高于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
3、phronesis)追求的是对人有益的东西,这种有益主要是指人事的善,所以实践智慧紧密联系着善的实践。而智慧(sophia)所追求的东西是深奥难懂的,对人没有实际益处,是思辨的、理论的理智,即理论智慧,不是实践性的,没有实践力量,它只有真与假,而不造成善与恶。实践智慧的本义是强调德性实践中理智考虑、理性慎思的作用,是应对具体情境的理智能力。然而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伦理德性与作为理论德性之一的实践智慧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清楚的,实践智慧有时被理解为工具性的方法,这也是近代以来在西方哲学中实践智慧脱离德性而成为聪明算计的一个原因。 由于phronesis多被译为明智,因此,狭义地
4、看,在古代儒家哲学中,与phronesis较相近的概念是智。当我们说到哲学作为实践智慧时,我们也自然想到中国最古老的词典约公元前3世纪成书的训诂词典《尔雅》的解释,《尔雅释言》:哲,智也。近一百多年以来,中文用来翻译philosophy的哲学之哲,古代即以智为之释义,认为哲就是智,两者为同义词。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古代中国早已经把哲学理解为智慧之学,虽然中国古代并没有独立的一门哲学。智字从知,在春秋时代又通用于知。公元2世纪的词典《释名》说:智,知也,无所不知也。可见智是智慧,知是知识,智不是普通的知识,而是高级的知识和能力。智又以见为前提,见是经验,《晏子》说:见足以知
5、之者,智也。《五行篇》也说见而知之,智也,表示智慧需要经验为基础,而不是脱离经验的理性活动。另一方面,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中国哲学中的智多是就知人而言,指与人的事物、人的世界相关的实践性能力和知识,有益于人的事物,而不是对宇宙世界普遍事物的知识。如《尚书》说知人则哲,《论语》中记载,__孔子学生问知,子曰,知人。孟子也说:智所以知圣人。表示哲学是认识人的智慧,哲学与人的生活、人的本性、人的生命活动以及人道的法则有关,可见这里讲的哲智即是实践智慧。 《周易》特别注重行动的实践智慧,把智慧表达为: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的具体节度而不离于善,此即是行动的实
6、践智慧。因此,哲、明、智在中国古代皆有智之义。孔子谈仁很多,谈智较少,他说知者不惑。这里的智即是明智。《中庸》讲三达德,智甚至排在首位,居于仁之前,可见《中庸》对智的重视。中庸之道是理性对实践情境的一种把握,由经验而来,《中庸》对智的强调和亚里士多德论实践智慧是一致的。《中庸》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主张好学近乎知。我们知道孔子虽然较少谈智,但孔子非常重视好学,而按照《中庸》好学近乎知的看法,孔门提倡的好学和智是一致的,这提示了一个重要的通向实践智慧的诠释方向。好学与智的关联性,在孔子关于六言六蔽的论述中最突出地表达出来:子曰:由也,汝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
7、。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这一段话很重要,从德性论来说,它表示每一个别德性对人的意义,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德性相辅相成地发挥其作用的,诸德性的相辅相成才能造就君子或圣人的中和不偏的人格,而在德性的相辅相成的结构里,好学占有突出的地位。仁、知、信、直、勇、刚这六种德性都是伦理德性,但是孔子强调,对伦理德性的追求不能离开好学:所有的伦理德性若要中和地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都不能离开好学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