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62937
大小:65.5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07
《阅读教学的问题和创新策略分析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阅读教学的问题和创新策略分析的论文我们学习了黄厚江老师执教的《孔乙己》,也聆听了七位老师的展示课。根据听课时的一些想法,我谈谈个人的观感。先谈一下我对黄厚江老师这堂课的认识。我把黄老师这堂课的环节大致作了梳理,老师们可以看看听课笔记,查验这样的梳理是否与黄老师所上的一致。首先是入课,大概七八分钟,同学们自读课文。之后,黄老师请一位看了三遍的同学回答一个问题: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同学吞吞吐吐,所谈的“印象”与教师所期待的明显有较大的落差。其他同学看来也不得要领。第二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要环节。黄老师试图要教会学生:读小说最重要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黄老师带领学生分两步走。第一步,让
2、学生回忆孔乙己的形象:“你对孔乙己形象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有同学讲:“是他所说的话语。”“是些什么话语?”黄老师问。同学们进行了简略讨论。第二步,黄老师请同学们再回到课文,去看课文中反复出现的东西。课文中反复出现的东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比如孔乙己的语言、服饰等。黄老师抓的是“手”。确实,在这篇小说里,对“手”的描绘非常关键,“手”是刻画、揭示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抓手。黄老师要求同学们把课文中写到“手”的地方找出来,对其进行揣摩。所谓揣摩,就是不断地扩展对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的感受和认识。语文课中很多老师注重“品味语言”、“揣摩语言”。到底“揣摩”什么?在这堂课里黄老师告诉我们,应该揣
3、摩人物形象及形象的涵义。.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讨论了几个词:“排”、“长指甲”、“走”和“摸”。尤其是“排”和“摸”,黄老师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描绘孔乙己的前后片断,通过对“手”的动作的揣摩,去把握或试图把握孔乙己的形象、孔乙己的内心世界。第三个环节,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第一步,黄老师让学生再看课文,在适当的地方加进“手”的动作。通过这样一个写的活动、加的活动,进一步让学生去揣摩,去理解和感受孔乙己的形象。然后进行交流,加深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第二步,关注课文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着重在“大约”。为什么是“大约”?让学生在了解“大约”含义的基础上去想象孔乙己死时可
4、能的场景;而在这种想象当中,又回到对《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理解和感受。第四个环节,是试图提升学生对主题的认识。主要的活动是让学生写碑文:孔乙已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一句碑文给他下个定论。最后是结束语,回到这堂课的学习重点:怎样读小说。黄老师帮学生总结了两点:记住精彩或经典的细节;然后去想象、揣摩、思考。想象、揣摩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思考则是从作品的形象中看出它的意义。从上述梳理中,我们可以看出,黄老师这堂课有三个要点:第一个要点,让学生读课文。整个课堂活动的展开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读文、理解、感受。阅读教学中的理解、感受,是学生在理解、在感受;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学的活动”。我们看到,
5、黄老师先让学生找“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接着是找写到“手”的位置,在适当的地方加进写“手”的语句,然后是孔乙己“大约死了”的可能场景,最后是写一句碑文。整个一堂课都是学生在动,或者试图让学生动,而不是学生听老师的理解、记老师所讲。第二个要点,要把语言文字转化成读小说的感受。这是文学鉴赏的核心标志。一位教师教文学作品,是不是把它“当文学作品在教”呢?读一篇小说、读一首诗歌,是不是在欣赏、鉴赏小说和诗歌呢?核心的标志在这里:能不能借助想象把文字转化为形象。好的小说阅读者、文学阅读者,头脑中有非常丰富、生动、具体的想象活动。文学鉴赏能力相对比较低的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则往往文字是文字,文字和想
6、象是分离的。读小说的关键,是把文字转化为形象的感受,也就是老师们所说的“揣摩语句”、“品味语言”。这里我稍微作一些展开。文学教学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在课文里找东西,而是找到东西以后进行情境性的推论、想象。比如找到“手”之后,尽可能生动、丰富地去想象,孔乙己当时“排”的时候是个什么样态,“摸”的时候是个什么样态。找的过程中,是学生根据自己对孔乙己形象的把握,联系上下文、联系前后左右这样一个连贯的阅读行为。阅读不是一个线性的行为,而是根据理解,不断地去连贯全文的行为。第三个要点,在形象感受中“看到”主题。我特意用了这个词——“看到”。老师们喜欢用“归纳”,但“归纳”这种说法可能会有误导,所以我
7、用了“看到”。主题就在形象中!主题就在孔乙己的“排”、“摸”的变化中!主题就在孔乙己长衫、短褂的变化,脸色的变化到“大约的确死了”!上述三个要点,对文学作品教学都是至关重要的。黄老师这堂课,在我看来,学生有两个反应:第一个反应:几乎被打蒙了。学生不知道怎么来读小说,不知道这篇小说要读什么,找“手”的地方不知道找,加语句的地方不知道要加什么,加的东西和教师的要求落差比较大。第二个反应:对这篇课文几乎不能理解。我们来回顾一下学生最后写的碑文:“一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