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德治论析——改革前中国道德化政治的历史反思

中国新德治论析——改革前中国道德化政治的历史反思

ID:10656899

大小:82.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07-07

中国新德治论析——改革前中国道德化政治的历史反思  _第1页
中国新德治论析——改革前中国道德化政治的历史反思  _第2页
中国新德治论析——改革前中国道德化政治的历史反思  _第3页
中国新德治论析——改革前中国道德化政治的历史反思  _第4页
中国新德治论析——改革前中国道德化政治的历史反思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新德治论析——改革前中国道德化政治的历史反思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新德治论析——改革前中国道德化政治的历史反思引言  道德与政治在1978年前的中国社会密切关联,是中国研究者的共识。但早期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基本上都局限在对中国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高层权威人物的研究框架中,很少涉及对当代中国道德化政治的特殊运作机制的分析。如在中国研究上有着重要影响的著名汉学家史华兹(Schwartz)虽然在分析文革中的党与领袖关系时注意到了毛泽东与卢梭及儒家在道德主义倾向上的某些相近之处,但他并没有具体分析道德在当代中国是如何被政治化的〔1〕。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研究上的极权主义范式和利益群体范式逐渐被突破,随着中国的开放政策

2、给田野调查和个案研究带来的有利条件,人们对中国道德化政治的运作机制开始有了一定的认识。谢淑丽(SusanShirk)在运用深入访谈方法研究文革前的学校政治时,首先提出了"德治"(virtuocracy)这个概念〔2〕。她发现,中国的中学生们在其所表现的言行符合政治上规定的道德品质时,就会不断地受到奖励;政治表现甚至成了是否被大学录取的重要基础。因而,他们不仅在学习成绩上进行竞争,同时也在政治表现上展开角逐。谢淑丽进而认为德治在当代中国不仅仅是一种分配资源的标准,而且还是一种推进社会转型、扩大群众动员和确立政治合法性的工具。她用资源分配的三种基本方式--

3、-德治体制、绩效体制(meritocracy)和分封体制(feodocracy)来分别对应韦伯所分析的权威的三种理想类型---卡里斯玛权威(Charismaticauthority)、科层制权威和传统权威。在她看来,德治体制不仅与卡里斯玛权威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还因为德治标准的模糊性使权威在各个单位普遍得以强化。但谢淑丽的分析没有解决这样一个基本的矛盾:按照韦伯的看法,在一个分化和复杂程度较高的科层制内,卡里斯玛权威的存在一般是难以长久维持的,因此,中国1949年后已具科层制外形的德治政体应该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然而,事实上,以服膺卡里斯玛权威为基础的

4、德性在1949年后的三十年时间里却始终是资源分配的原则和利益表达的符号。这表明,还有某种与"德治"或"卡里斯玛权威"共存的实际起作用的机制在谢淑丽那里未得到分析。陈佩华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对谢淑丽研究的一个深化〔3〕。她所作的学生积极分子的生活史研究已经触及到了德治体制是如何通过对积极分子的各种鼓励而对人格塑造和人际关系发生作用的。不过,她在理论上对"权威人格"概念的借重妨碍了她更深入地去分析德治实践中被广为运用的权力技术。  陈佩华还与赵文词、安戈一起作过一项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的村庄史研究。这项研究?quot;讲故事"的方法使德治体制在农村社会的某

5、些运作图景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4〕。赵文词后来据此材料单独作过理论上的研究〔5〕。他关心的是中国乡村社会是怎样面对道德困境的,即中国的传统道德和现代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调和问题。赵文词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他不仅看到了共产主义的政治道德的斗争性格,而且揭示了社会主义"新人"在乡村是如何在不断接受国家所强加的道德"锻炼"的同时,又为自己的目的去有意识地利用这种"锻炼"的。不过,他一方面将中国德治体制下这种"锻炼"与古希腊及西方基督教社会传统下?quot;锻炼"(asceticism,也即古希腊中的askesis)作了简单的比附,而没有看到中西这两种

6、"锻炼"在本质上的不同;另一方面,他显然又夸大了毛泽东与刘少奇之间的道德观分歧。而且,他的道德概念打着十分e竦母穸?Geertz)式的文化色彩,缺乏对道德与权力之间复杂关系的洞悉。奥依(JeanOi)对中国农村社会的研究在"国家-社会"的概念框架下虽然没有正面处理德治的问题,但她对农村基层社会中庇护主义(clientelist)政治的分析倒是揭示了国家与农民在德治体制下的策略性行动和曲折的利益表达机制〔6〕。在对城镇单位的研究中,华尔德以其影响深远的工厂研究突出了"表现"在作为资源分配和社会控制手段的单位中特殊的重要性〔7〕。在他看来,"表现"政治体

7、现出的与其说是谢淑丽所说的"德治",毋宁说是他所谓的"有原则的任人唯亲制度"。华尔德实际上已经分析了德治在庇护关系网中发生败坏的机制,不过,他并没有认识到这种败坏并不构成对德治权力的挑战,反而是德治权力再生产中的一环。李猛等人则将"单位"视为德治性再分配体制,深入分析了权力在这种体制中的运作机制以及单位成员的行动策略,分析了单位制度化的基础及其制度化的意外后果〔8〕。他们的研究虽然主要针对的是处于再分配体制核心的城镇单位,但对于我们理解整个当代中国的德治体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当然,他们受其研究主题所限,在对德治的分析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德治在他

8、们那里只是作为一种资源分配的原则提出来的,他们没有进一步分析德治在塑造"新人"实践中的诸多技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