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小农经济研究主要流派述评

国外小农经济研究主要流派述评

ID:10655275

大小:66.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7-07

国外小农经济研究主要流派述评  _第1页
国外小农经济研究主要流派述评  _第2页
国外小农经济研究主要流派述评  _第3页
国外小农经济研究主要流派述评  _第4页
国外小农经济研究主要流派述评  _第5页
资源描述:

《国外小农经济研究主要流派述评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国外小农经济研究主要流派述评在通向现代化的历程中,改造传统小农经济,并妥善处理这种农业改造与工业发展的关系,是每个发展中国家都要遇到的重大挑战,也是现代发展战略的重要课题。关于20世纪初以来国外小农经济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目前我国学术界似鲜有系统的介绍,现以主要的理论流派为基础,按大致的历史顺序,简要述评如下。    一、恰亚诺夫的“劳动—消费均衡”论工业化以前,小农经济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19世纪末叶以后,一部分人开始对小农经济进行比较系统的说明和研究,并力图在理论上做出解释。由于特定的历史背景

2、,俄国人走在了前面。1861年废除农奴制后,获得自由的个体农民以家庭农场的形式组织生产,俄国农村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时,数以千计的知识分子纷纷深入农村,从事民粹主义的革命宣传,开知识分子直接接触和研究农民问题的先河。19世纪80年代初,主张民粹主义的民意党被镇压,一部分人转为更加激进的革命者进入城市;一部分人则继续坚持农民研究,并先后进入各地的自治局,成为所谓“地方各自治局农业工作者”群体,开始了可能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系统性最强的农村调查和统计。其中,一些人的研究侧重于农业经济结构和家庭农场生产组织等

3、问题的分析,被称为“组织与生产学派”,自20世纪初年到20年代末,成为俄国农业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流派。恰亚诺夫便是该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注:关于恰亚诺夫理论的评介文章,参见徐建青:《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理论〉简介》,《中国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4期;秦晖:《当代农民研究中的“恰亚诺夫主义”》,见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中译本序,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恰亚诺夫(A.V.Chayanov,1888—1939)曾是自治局土地调查员,25岁时成为当时俄国农学研究中心彼得罗夫—拉祖莫夫科学院副教授,不久

4、又升为教授。十月革命后兼任苏联政府农业人民委员部委员,后因“劳动农民党冤案”被捕入狱致死。恰亚诺夫在仅20年的著述生涯中出版了60种专着,他的研究领域涉及农业统计学、农业合作化、农业经济最佳规模、农业未来学等诸多方面。家庭农场结构与生产组织研究,即农民经济微观研究,是恰氏理论的主体。其代表作为《农民经济组织》。恰亚诺夫通过对小农家庭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比较,阐述了小农经济的特征与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不适用性,提出对不同的经济类型应使用不同的概念和范畴。在小农家庭农场中,制约着农业经济活动的土地、劳动与资本三要

5、素的组合方式,迥异于资本主义农场,因而二者的运行机制与规律也完全不同。恰亚诺夫认为,小农家庭农场的运行机制以劳动的供给与消费的满足为决定因素。在这里,他首次提出农民家庭经济单位的劳动—消费均衡公式(注:有人不同意将“劳动—消费均衡论”的发明权归于恰亚诺夫,因为此前奥地利的边际主义学派和该学派以前的戈森都表述了那样的论点,把其视为普遍规律。恰亚诺夫的独创性在于,他明确地把这一规律视为家庭劳动经济专有并以此区别于雇佣劳动经济,从而把前人关于“小农经济的独特规律”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详见秦晖:《当代农民研究

6、中的“恰亚诺夫主义”》,恰亚诺夫:《农民经济组织》中译本序。)。该公式表明,对于家庭的每一新增收入,都可以从其满足家庭需要的消费意义及获得它所花费劳动的辛苦程度两方面去认识,也就是说,农场经济的投入量,是以生产者主观感受的“劳动辛苦程度”与所增产品的消费满足感之间的均衡来决定的。只要这两个因素之间的均衡未达到,即满足基本消费的意义超出劳动辛苦程度的评价时,继续投入劳动就是有利的,哪怕以降低劳动效率、以资本主义意义上的亏损为代价。在人口稠密、土地短缺的情况下尤其如此。相反,一旦达到均衡点,即生活需求已基本满

7、足,那么任何进一步的劳动投入都是无意义的。当然,这个所谓的均衡点是不确定的,它受到影响劳动辛苦程度和影响家庭需求的各种条件的限定。“劳动—消费均衡论”是恰亚诺夫农业经济微观理论的核心,其理论基础源于依生物学规律而建立起来的“家庭生命周期说”,认为家庭农场的经济状况主要随家庭消费者与生产者的比例周期性变化而起落。在青壮年父母不需要供养老人而又没有子女时,家庭经济条件最佳;在没有劳动能力的消费者(儿童和老人)至多时最差。该结论主要依据长达30年的农户跟踪调查资料(调查对象主要是1930年集体化前的俄国村社农民

8、)。恰氏认为,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农户间存在相对贫富差别的原因,正是这种“人口分化”,而不是当时官方学派夸大的农村“阶级分化”。最值得一提的是恰亚诺夫对前苏联农业发展道路的看法。他认为,在从传统农业向未来社会经济制度的过渡中,农民家庭农场具有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农业由纵向一体化走向横向一体化,即土地大规模的集中,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在生产力未发生重大变革的条件下,以个体家庭农场为单位进行经营,比大规模土地集中经营更具有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