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历史的足迹,弘扬家乡文化

追寻历史的足迹,弘扬家乡文化

ID:10651952

大小:5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7-07

追寻历史的足迹,弘扬家乡文化_第1页
追寻历史的足迹,弘扬家乡文化_第2页
追寻历史的足迹,弘扬家乡文化_第3页
资源描述:

《追寻历史的足迹,弘扬家乡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实践报告追寻历史的足迹,弘扬家乡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泉州摘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其陶瓷文化历史悠久。经历了起起伏伏,建国后陶瓷工业在不断调整中迅速发展,改革开放的决策更是促进了它的振兴。足见改革开放决策的重要性与必然性。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这个开放的世界里,闭关只能让中国更加落后,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全面改革,必须坚定不移地进行对外开放。关键词:海上丝绸之路、泉州、陶瓷、改革开放一、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

2、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泉州、广州徐闻,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在陆上丝绸之路之前,已有了海上丝绸之路。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动脉。自汉朝开始,中国与马来半岛就已有接触,尤其是唐代之后,来往更加密切,作为往来的途径,最方便的当然是航海,而中西贸易也利用此航道作交易之道,这就是我们称为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通道在隋唐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大家都把这条连接东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瓷器的出口渐渐成为主要货物,因此,人们也把

3、它叫作“海上陶瓷之路”。二、我的家乡——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泉州我的家乡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之一——泉州。泉州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唐代,泉州刺桐港就是我国四大外贸港口之一,在宋元时期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地处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经济总量连续10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省经济中心。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总人口774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风俗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等多种宗教并盛,互为融合。方言以闽南

4、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泉州素有“海滨邹鲁”之誉,人文荟萃,文化昌盛,中西文化长期在这里交流汇聚,造就了灿若繁星的文化名人,留存了以南戏、南音、南少林为代表的辉耀古今的文化遗产和大量世人罕见的中外历史文化瑰宝。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开元寺、老君岩、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等中世纪世界几大宗教的寺院;有洛阳桥、安平桥、崇武古城等传统建筑精品,又有九日山摩崖祈风石刻等见证着宋元时期泉州与外国商人友好交往的遗址,还有民族英雄郑成功墓、著名的民间信仰宗庙天后宫、德化屈斗宫古窑址等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3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到处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梨园戏、木偶戏、高

5、甲戏、打城戏古朴幽雅,中世纪宫廷音乐“活化石”南音,被海外游子视为最亲切的乡音。德化瓷器、惠安石雕、鲤城木偶头、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等土特名产,闻名遐迩,是馈赠亲朋挚友的上乘礼品,远销海内外。三、海上丝绸之路的货物与泉州德化陶瓷一艘名叫“泰星号”的清代沉船,满载着传说中的宝物,在丝绸之路上奇迹般地沉没,消失于苍茫。在寻宝人的梦想中,被称为东方的“泰坦尼克号”。1999年哈彻带人将其打捞出来,发现了100多万件泉州德化瓷器。,,。当中国水下考古队员第一次进入“南海一号”时,他们惊呆了:在一个面积仅几平方米的小舱内,他们就捞起了四千多件文物。出水的文物以瓷器为主,都是从福建、江西等地著名窑

6、口出产的高质量精品古瓷器,其中包括福建德化窑、磁灶窑、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产品,造型独特,工艺精美。有关人士称,“南海一号”上的文物约为六万到八万件,这相当于广东省所有馆藏文物的总和。泉州德化陶瓷历史悠久,是我国外销瓷重要产区之一。其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风格独特独特。德化曾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列为“中国三大瓷都”,又有“福建瓷部”之誉。四、建国前后泉州德化陶瓷产业状况民国期间,釉下青花逐渐被釉上新彩所取代,20世纪30年代初期,先后引进国内外的练泥、球磨、辘轳车等陶瓷生产机械,试行研制釉上彩绘料、试产色釉和电用瓷、瓷砖、化工瓷,在成型工艺上改用石膏模注浆和机压成型新工艺。但由于日

7、军侵华和地方兵灾匪乱,瓷器锖路受阻,乡村民窑纷纷倒闭,瓷器生产日趋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陶瓷工业在不断调整中得到迅速的发展。“1951年全县仅有国营瓷厂2家,职工43人,生产日用瓷3.2万件,产值0.24万元。1958年,职工发展到2752人,年产日用瓷3055万件,总产值173.86万元,其中出口瓷239万件。60年代初,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陶瓷工业进行调整和压缩,到1965年,全县陶瓷职工减为1793人,年产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