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618257
大小:5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7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与展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与展望 1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进展 1.1病理因素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医学理论体系的差异,古代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对其所引起的肥胖、眩晕、心悸、真心痛、中风等继发疾病的认识;二是对其病理因素“湿浊”、“痰凝”、“瘀血”等的认识。若能将这两方面的理论融汇贯通,即所谓“溯传统理论之源”,便可促进形成目前较为完整的中医辨证论治高脂血症的理论体系。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常等直接或间接影响脏腑,使其功能失调,脂肪代谢紊乱,形成痰湿、瘀血等病理产
2、物,成为高脂血症的重要致病因素。张占柱[1]认为本病属中医学眩晕、胸痹、中风先兆、肾痹等范畴,多责之于痰、瘀、虚三方面。龚一萍等[2]认为痰瘀胶着是本病的病理特点;肝郁气结痰凝是本病的重要因素;脾虚不运,脂浊停滞是本病的关键。李文彪等[3]认为血脂乃水谷之精微,源于脾胃,主要为膳食中的膏脂。杨智敏[4]、于克娇[5]、周美芳[6]均认为本病病因很多,但多与生活嗜好、情志、脏器虚损及家族遗传等因素有关,属中医学痰浊、血瘀范畴。丛华伟等[7]将部分患者的发病特点与辅助检查综合起来分析,发现该症的产生与肝脾失调密切相关
3、,强调肝脾失调是产生高脂血症的主要病理基础,“痰”、“瘀”是其病变之标。 1.2发病机制《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其意为诸如消渴、卒中、半身不遂等症多是一些体质肥胖之人,或嗜食膏粱厚味所致[8],其中已寓对高脂血症及其病因病机的认识。目前众多学者如陈志惠[9]、吴卫红[10]认为肝脾肾亏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藏精与血脂的生成、代谢、平衡关系密切,而脾失健运是最重要的病理环节。于文涛等[11]结合杨牧祥教授的观点,指出高脂血症的
4、形成与肝、胆、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胆、肾功能失调为本,痰瘀阻滞为标。本虚标实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日久脉络受损,引发心脑血管病。朱巧等[12]、岳增辉等[13]均认为本病的产生以脾肾为根本,与痰浊瘀血相关,多以虚、痰、瘀、滞4字概括,以脏腑气虚、痰瘀气滞为主要病机。任合秀[14]指出,本病属本虚标实或阴虚阳亢血瘀之症,其正虚当以心、脾、肺之气虚,标实当以痰浊瘀阻、气滞血瘀为主。杜国玲[15]指出本病与肝、胆、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痰湿、痰热、痰瘀内生,气滞瘀积,阻塞脉道,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是产生本病的关键病
5、理基础。昌炳如[16]、浦斌红[17]指出本病总为本虚标实、邪实正虚之症。虚主要表现为脾肾阳气亏损,或肝肾阴血不足;实主要为湿浊内蕴,久则成瘀,终至痰瘀互结,发为本病。 2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概况 2.1论治法则高脂血症的治疗应根据饮食不节、过逸少劳的外因,肾精亏虚、肾阳衰弱的内因,谨守脾失健运、清浊不分的基本病机,围绕湿浊、痰凝、瘀血三大病理产物,进行标本兼顾、补泻并施的辨证论治。其论治法则可归纳为:健脾除湿泄浊,贯穿始终;填肾精温肾阳,培补先天;化痰祛瘀通络,截断病势。吴同启[18]从肝脾论治本病,提倡
6、健脾化痰、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之法,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于志强[19]将本病的治疗总结为:健脾化痰除湿法、清热化痰利湿法、活血祛瘀涤痰法、疏肝理气活血法、滋补肝肾活血法、通腑泄热涤痰法。姜文良等[20]根据脾肾亏虚、痰瘀凝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提出治当健脾补肾,活瘀通络,祛湿化浊。徐岩等[21]主张多采用行气活血、化瘀通络、豁痰通痹化浊、温通心阳等。 2.2辨证分型张伦忠等[22]指出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基本趋向一致,即痰浊阻络型、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脾虚湿盛4型。治法以化痰降浊、活血化瘀、滋补肝肾、益气健脾
7、法最为常用。王兴国等[23]观察了102例高脂血症患者,总结出本病分为,①肾阴虚证,治宜补益肝肾,方选左归饮加减;②肾阳虚证,治宜强壮肾阳,以右归饮随症加减;③脾虚湿困证,治宜健脾祛湿,以平胃散为主方加减;④气虚血瘀证,治宜补气活血,以八珍汤加减。钱卫东等[24]通过抓主症的方法,将本病分为以下5个证型:①痰浊阻遏证,治宜健脾化痰,药用法半夏、茯苓、陈皮、山楂等;②气滞络瘀证,治宜理气活血,常用药物水蛭、丹参、川芎、白芍药等。③脾肾阳虚证,治宜健脾补肾,药用何首乌、女贞子、菟丝子、杜仲。④阴虚阳亢证,治宜滋阴潜阳
8、,药用天麻、石决明、枸杞子、桑寄生等。⑤肝肾阴虚证,治宜滋阴养肝,药用山药、麦门冬、生地黄、沙参、龟版等。 2.3单味中药王宇辉等[25]通过临床研究总结出降胆固醇(TC)为主的中药有:泽泻、人参、川芎、山楂、陈皮等;降甘油三酯(TG)为主的中药有:黄芩、黄连、刺五加;对TC、TG同时发挥作用的有:大黄、何首乌、绞股蓝、银杏叶、葛根等。另有研究证实,枸杞子、何首乌、泽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