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

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

ID:10598932

大小:33.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7-07

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_第1页
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_第2页
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_第3页
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_第4页
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早期临床特点、救治经验和转归,为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64例入住本院手足口病病房的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手足口病发病季节主要集中在5~7月份,持续高热伴精神萎靡、呕吐、头痛及颈抵抗是神经系统受损的早期临床症状,并且90.9%发生在病程的前4d。主要治疗药物为甘露醇、甲基泼尼松龙、静脉丙种球蛋白,发现肺水肿前兆者尽早给予机械通气。结论持续高热、精神萎靡、呕吐、头痛是重症手足口病

2、的早期临床表现,密切观察手足口病患儿的精神状态是早期判断神经系统受损的主要指标。积极降颅压、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和短期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是阻止重症向危重症转变的有效手段。[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特点;治疗[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7562(2009)05-0362-039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重症病例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

3、原因主要为重症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1969年首次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患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婴儿粪便标本中分离出EV71型病毒后,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相继有EV71型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报道;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暴发EV71感染,其中重症405例,死亡78例;2000年我国台湾再次暴发EV71感染,其中重症291例,死亡41例;2001年发生重症感染389例,死亡55例[1]。2007年及2008年2年,我国各地均有重症手足口病及死亡病例的报道,病原学分离均为EV71型病毒[2]。2008年5月1日至2009年5月30日我院手

4、足口病病房收治了手足口病患儿178例,其中重症手足口病64例,现将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64例患儿的诊断均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3],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均有神经系统受累的表现。其中男36例,女28例,男女比例为1.29∶1。年龄最大为13岁,最小5个月,平均年龄3.05岁;≤1岁6例,~2岁21例,~3岁14例,~4岁10例,~5岁5例,>5岁8例。1.2诊断标准9根据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年版)》[4]的诊断标准,重症病例是指临床诊断手足口

5、病患儿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或至少出现以下脏器功能障碍之一。(1)神经系统:意识模糊或昏迷、脑水肿、脑疝或频繁抽搐;(2)循环系统:面色苍白或发灰,心率明显增快,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尿量明显减少,毛细血管充盈时间(CRT)≥2s;(3)呼吸系统:呼吸困难,呼吸节律改变,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胸片表现为点片状渗出影,需要氧疗或机械通气;(4)明显腹胀,应激性溃疡、出血;(5)血液系统:有高凝血或出血倾向,符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标准;(6)严重内环境紊乱:pH

6、≤7.2,血钠≤125mmol•L-1,血气分析PaCO�2明显升高,严重高血糖或低血糖。1.3实验室检查所有患儿入院后均行血常规、心肌酶谱、心电图等检查,并于入院当天行腰穿取脑脊液进行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检查。脑脊液细胞计数采用毛细吸管法进行细胞直接计数,分类采用直接分类法。脑脊液生化采用强生干式生化仪检测。2结果本组6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均符合诊疗指南中重症9病例的临床诊断标准,即发热和手足口有典型的皮疹,伴有不同程度的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其中2例危重患儿出现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情况;64例脑脊液检验均异常。根

7、据临床表现,参照Cheng等[5]制定的临床分期标准,62例重症病例处于第2期,2例进入第3期,其中1例为3A期,另1例为3B期。2.1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发病时间分布64例重症患儿占同期手足口病病区住院患儿的36%(64/178),5~7月份为发病高峰,该阶段发患儿数占总数的78%(50/64)。见表1。2.2重症手足口病早期临床特点所有患儿均有发热以及不同程度的嗜睡、头痛、呕吐等神经系统受累症状,但所有患儿均未见抽搐,小婴儿前囟隆起未见,神经系统病理征阳性率低(仅占3.1%)。2.3发热、皮疹与神经系统症状出现的时间关系64

8、例患儿中,55例发热与皮疹同时出现,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时间分别为发病后第1天9例(16.4%),第2天11例(20.0%),第3天23例(41.8%),第4天7例(12.7%),第5天4例(占7.3%),第6天1例(1.8%)。9例先出现皮疹,第2~3天出现高热,其神经系统症状出现的时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