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597895
大小:5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看引进和培养人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看引进和培养人才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在进行清查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对现有事业单位加以改革。2011年11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发布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明确了转为企业和回到机关序列的事业单位,转型后将分别适用企业、机关的人事管理规定。改革后仍为事业单位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将适用新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开拓创新,破除影响公益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鼓励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管委会等多种形式的事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探索
2、和实践;强调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目前,全国共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其中有3000多万名正式职工。事业单位在分类改革发展中如何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牵扯到每位事业单位人员的个人得失与未来规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心工程。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和工作经验,认真分析研究,觉得应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1做好人才基本情况和引进需求调查 首先,通过调查了解本单位人员的职务、职称、学历、年龄、各种荣誉奖励获得者、突出业绩和重
3、要贡献获得者等人才基本情况。 其次,根据单位的性质、功能和发展规划,确定组织结构和人才配置总体情况,再结合人才实际状况,确定人才需求的种类、数量。 2发现人才资源和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深入调研,发掘目前本单位在人才资源和结构存在的问题,如: (1)人才总量是否充足,是否缺乏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关注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及占比,中级以上管理人才情况。 (2)人才分布与结构层次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人才断层。关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比较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学历、职称);调查从事经营管理、科研开发、技能操作的拔
4、尖人才和一专多能人才情况;评价岗位流动性和人才流动性。 (3)人才管理机制是否科学完善,是否建立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与管理的完整机制。目前中青年高级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情况。 (4)人才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调查是否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才被压抑、闲置或学非所用、用非所长的现象。 3明确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对象和原则 事业单位应围绕着为创业创新搭建事业平台这个核心,按照管理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的总体设想,明确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对象和原则,才能加快人才引进的步伐。2011年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特别节目“中国政策论坛”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
5、部长王晓初说:“我觉得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是我们当前最需要的。” 3.1主要引进对象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内某一学科、技术领域的带头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紧缺专业的硕士以上研究生;海外高层次优秀人才;实验室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其他紧缺急需的优秀人才。 3.2引进原则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将以引进为主、自主培养为辅,并在引进的过程中逐渐转换成自身培养为主。引进人才应坚持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质量的原则。强调引进
6、“领军人才”,以形成学术或专业影响大的团队,带动某个专业整体发展,使依托单位在专业领域内保持持久的创新能力和领先地位。 3.3引进程序 (1)根据单位发展需要和现有人员结构,编制年度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引进计划应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同意,争取政策支持。 (2)在主管部门监督指导下,采取考试、考核等方式择优确定拟引进人员。采用商调档案进行审查、走访及座谈等方式,全面考察拟聘人才的思想品德、学识水平、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等。 (3)按照相关规定,对拟聘人选进行公示。 4引进和培养人才的机制和方式 事业单位应建立科学健全的人才
7、引进、培养机制与环境,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引进高层次、复合型、关键性、创新型人才。 4.1实行聘任制 打破固定用人制度,由受聘双方当事人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制定《职工聘任规定》,明确聘任程序、聘用合同签订、变更、解除和终止手续、人事代理关系转移办法、人事争议解决办法等。 4.2实行岗位管理 新进人员实行公开招聘,单位内部人员实行竞聘上岗。制定《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管理制度》。竞聘到什么岗位,就拿什么岗位的工资。 4.3以刚性流动方式引进人才 通过干部调动、干部身份大学生接收等途径到我单位就业。 4.4以柔性
8、流动方式引进人才 采取固定(在编人员)与流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办法聘用人员。 (1)采用各种人才引进项目引进人才。依托国家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申报“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关村人才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