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中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ID:10596655

大小:59.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7-07

中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分析_第1页
中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分析_第2页
中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分析_第3页
中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分析_第4页
中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分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分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本文导航1、首页2、英吉利民族的民族意识3、英国封建君主专制王权的巩固4、有利的外部环境广大朋友们,关于中世纪英国宗教改革的深层次原因分析是由小编特别编辑整理的,相信对需要各式各样的论文朋友有一定的帮助!基督教约在公元6世纪末传入英国,当时的不列颠岛正遭受入侵,国家的四分五裂及战乱之苦,使一切陷入绝望。而基督教应许不幸的人们要善于忍受生活中的一切痛苦,在来生会得到善报,死后会升入天堂,人们找到了一条精神出路。教会从思想、行动以及组织上严密控制群众,成为封建制度的忠诚卫士。封

2、建统治阶级也给教会种种特权。但王权和神权的矛盾始终存在。在西欧各国,臣民首先是教皇的臣民,其次才是君主的臣民。16世纪初,亨利八世刚即位时,英国的形势极小有发动一场改革教会现状的运动[1](p455)。他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曾得到信仰维护者称号及基督教世界的君主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金玫瑰[2]。但时隔不久,他却走上了公开对抗教廷和教皇的道路,开始了自上而下的英国宗教改革。其实,亨利八世领导的宗教改革有广阔的历史背景及深刻的历史渊源。一、中世纪后期天主教会的衰落和腐朽一直以来,罗马教皇不只在宗教领域享有至高无

3、上的权力,有主教任免权,而且干涉英国的政治、经济领域内的事情,引起了上至国王下至人民各阶层的强烈不满。在英国国内,天主教会长期以来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财产。罗马教廷聚敛了巨额的财富,到16世纪时,教会每年总收入和拥有的地产数量均占全国总收入和地产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3]年经济收入超过当时欧洲各国国王之总和[4](p261),罗马教会不仅在宗教上享受许多特权、豁免权,还涉足俗事,拥有司法等各种特权;政治上,教廷有自己的行政机构、监狱和军队,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教会国家,成为西欧最大的封建主。罗马教皇利用手中的权力肆

4、意干涉各国的俗事,动辄废黜世俗国王,甚至将其国土转赠他人[5](p189);思想上,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为压制不同意见或新思想,设立异端宗教裁判所。在教会内部,许多教会人士等同于一般封建主,他们不履行宗教职责,甚至违反教规结婚,圣职买卖普遍流行,神职人员腐化愚昧,神父酗酒、打猎、赌博,逛妓院是极为普遍的事。教皇的腐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4](p175)。因而,14、15世纪的天主教会在政治上日益反动,神职人员在生活上堕落腐化,教会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要求改革天主教会的呼声也日益高涨。首先,在教

5、会内部出现信仰复兴运动;其次,教会也遭到了世俗世界的攻击。中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社会逐渐形成,社会政治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各阶层在利益对立的前提下展开了激烈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天主教会。中世纪的反封建斗争必然就是对教会的攻击[6](p401)。本文导航1、首页2、中日礼的区别论文对绝大多数的朋友们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让朋友们都能顺利的编写出所需的论文,小编专门编辑了中日仁礼观的问题策略,希望可以助朋友们一臂之力!一、中日仁的区别中国儒学把仁义礼智信作为最高美德,其中仁是中心范畴,强调一种理想的

6、人际关系和高层次的人格境界,它是人类最重要最根本的德。在孔子看来,如果每个人都能以真心对待家人和他人,就能达到仁,成为圣贤。将政治与道德联系在一起,最大限度发挥仁的作用,这是中国仁的思想的一大特点。孔子认为,为政者必须是君子,时刻做到为民着想,克制私欲,将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奉行以德治国,并把修己治人看做是为政的根本原则。而日本则多认为政治与道德应当划清界限,日本古学派荻生徂徕的思想极具政治性,但他认为政治应从道德中独立出来,这与孔孟及朱子学根本不同。在日本,儒学的传入要早于佛教等各种思想,其中仁的思想是

7、最先传入日本,并被学者们广泛学习的。日本在部落斗争的时代,最大的缺点就是仁爱观念和天下观念的薄弱。到了德川时代,统一的政治使日本迎来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时期。日本阳明学派的中江藤树、朱子学派的藤原惺窝等思想家,都是倡导仁爱的。伊藤仁斎将《论语》视为宇宙第一书,通过精读论语,仁斎紧紧抓住了儒学的思想仁者爱人。同时,仁斎认为诚是仁爱的形成条件这与古代日本人的清明心相融合一致。但是随着儒学日本化的进程,仁爱思想出现了分支:一支演化为忠的思想,成为武士道形成和发展的支柱思想。忠最早见于《论语学而篇》,在中国儒

8、学看来,忠是爱人的积极表现,是达到仁的方法;而日本则将忠推到了极致,并逐渐用忠代替了仁爱思想。山鹿素行从儒学中为武士道找到了理论依据,提倡遵忠节、武勇、义理等儒家伦理道德,把忠于主君、不顾身家规定为武士应尽的本分,向武士们灌输忠君思想。由于功利性因素,日本在继承儒学时发生了严重的偏离,忽视心性之学,局限于政治文化层面。加之,天皇被认为是天照大神,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此种天命观不需要赋予道德的意蕴;而仁政思想对君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