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不朽学校精神 建特色校园文化

铸不朽学校精神 建特色校园文化

ID:10596182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铸不朽学校精神   建特色校园文化_第1页
铸不朽学校精神   建特色校园文化_第2页
铸不朽学校精神   建特色校园文化_第3页
铸不朽学校精神   建特色校园文化_第4页
铸不朽学校精神   建特色校园文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铸不朽学校精神 建特色校园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铸不朽学校精神建特色校园文化一、关于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学校文化和校园文化是内涵和外延不尽相同的两个概念。学校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目标价值、传统习惯、集体舆论、心理状态和校风、学风以及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总和。高校学校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的价值信念以及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灵魂。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体现在高层管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上,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办学规划和行为对学校文化建设

2、具有指导性、引领性的作用。其中,教师教育永远是基础,是关键。学校文化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对师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5学校文化必须有自己的精神信仰,教育理念和价值追求,并以此指导教育实践,引导学校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要使一个人成为真正有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知识不多,就是愚昧;不习惯思维,就是粗鲁和愚笨;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目前,国外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加强文理学科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3、在课程体系的组织上,不仅要重视科学和专门职业化教育的倾向,更要加强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5人文学科特别是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千百年来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优秀文化,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培根·论读书》云:“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密,格物之学使人深沉,道德哲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是对人文教育与性格塑造的精彩阐释。尤其是文学,“文以载道”,中华民族丰厚的优秀文化传统都是以经典文学作品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对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一向得到文学、史学、哲学甚至科学家、教育家

4、们的青睐和肯定。文学作品以饱满的感情打动人,以鲜活的形象感染人,并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人。“人”与“文”合在一起,才是一种真、善、美完整结合的状态。中国古代有“诗言志”的说法,孔子提出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诗学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文章的价值作了更高的评价:“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西方先哲们对文学的功能很早就提出了“寓教于乐”、“教育”、“净化”、“精神享受”、“生活的教科书”等观点,还认为文学具有促进不同社会、不同民族相互了解、探知不同民族文化精神生活的演变,沟通人们的思想和感情等作用。马克思把文学看成是对社

5、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是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所以,在人文教育中,文学更具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其客观作用在于调节、改善、丰富和发展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精神素质,包括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意志水平等。《毛诗序》云:“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是以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强调了文学艺术教化人伦、移风易俗的作用。毛泽东《沁园春·雪》一词,“气势磅礴,气吞山河,可称盖世之精品。”(陈布雷语)一经发表,不仅震动了国民政府,甚至震撼了整个中国,加速了改变中国

6、现代史的进程。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为主体,充满活力和创造力,是常新的,它激发起青年学生的激情,唤起青年学生高尚、独立的人格追求。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情操、启迪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命线。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5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对于高校来说,校园文化具有普遍性的意义。但是,不同学校却具有其鲜明的个性,如文科、理工科、医药、农林、文艺、体育学科等等;同类学校,也因其民族不同、地域差异,也各不相同。校园文化必然受不同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

7、师生员工,在各自不同的环境中逐步形成不同的风格品质,这就要求校园文化的建设一定要重视特色、彰显特色。二、关于校园文化与学校精神学校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它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中华民族精神”概括起来就是自强、求实、创新、包容的精神。以自强、求实、创新、包容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传承数千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每当民族危难之际,它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延安精神”则是民族精神最典型的体现,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就是英勇顽强、不屈不挠

8、的自强精神;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求实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汇集海内外中华优秀儿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进步力量的“包容精神”。这些都是“中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