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研究中的“强制阐释”探析

古代文论研究中的“强制阐释”探析

ID:10593369

大小:60.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7-07

古代文论研究中的“强制阐释”探析_第1页
古代文论研究中的“强制阐释”探析_第2页
古代文论研究中的“强制阐释”探析_第3页
古代文论研究中的“强制阐释”探析_第4页
古代文论研究中的“强制阐释”探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古代文论研究中的“强制阐释”探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古代文论研究中的“强制阐释”探析  这个题目的意思是,我们的古代文论研究有哪些问题可以提升到阐释学的层面来思考。例如,我们研究的目的何在?是追问真相还是意义建构?古代文论研究能够是客观研究吗?它应该是客观研究吗?究竟怎样的研究态度和方法才是恰当的?在古代文论研究中有没有强制阐释问题?如果有,其表现形式是怎样的?在这门学问问世以来的一个世纪中,这些问题其实一直在困扰着每一位研究者。  一  所谓阐释的有效性是指一种阐释行为所得出的结论既符合阐释对象自身的逻辑,又符合阐释者所持有的理论与方法的逻辑,是二者相契合的产物。我们之所以说它是一种产物,这意味着它不是

2、现成地包含在对象那里的,也不是先在地存在于阐释者这里的,而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及其结果,是一种新的意义的生成。说你是你,只不过指出了一个尽人皆知的事实,没有给出任何新的意义,算不得有效的阐释;说你是我,那完全是痴人说梦,明显地不符合事实,也算不得是有效阐释。这就是说,一种有效的阐释行为既不能是隐匿了阐释主体的我注六经,更不能是遮蔽了阐释对象的六经注我,而是我与六经在相遇过程的相互碰撞、交融互渗之后的重构。就像郭象注《庄子》,没有《庄子》自然不会有此注,而没有郭象同样也不会有此注。故而此注既非原来的《庄子》,亦非与《庄子》相遇之前的郭象,而是二者碰撞之后产生的

3、第三者.其中既有《庄子》,又有郭象。  如果用这种阐释的有效性作为标准来衡量近百年来的古代文论研究,我们就不难发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体都可以归结为强者阐释.所谓强制阐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张江先生的提法,主要是指一些西方理论面对文学现象时的粗暴与专断,完全不顾文学文本的实际,只是得出按着理论自身逻辑所导出的结论。这种情形在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中显然也是存在的。我们借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古代文论问题时很容易把古代文论当成是证明西方理论合理性的材料。例如当我们用西方现代文学观念来阐释诗言志这样的古老命题时,当人们把这个诗和华兹华斯的诗、拜伦、雪莱或普希金的诗等量

4、齐观时,它身上凝聚的复杂的历史文化因素就被剔除了,只剩下纯文学的内涵了。这时我们面前的这个命题已经完全脱离了它原有的历史语境,被阐释成了另外一个东西。人家明明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显然,诗言志的最终旨归是神人以和,故而不弄清楚诗言志与神人以和之间的关系就简单地认定诗言志的意思是诗歌是表达思想情感的,这就叫作六经注我,或者以今释古,或者强制阐释.  古代文论研究首先存在一个古与今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语境中,古今问题常常可以置换为中西问题,因为中国一个世纪以来的现代学术既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西方化的过

5、程。不仅我们包括学科在内的学术规范是从西方拿来的,而且我们使用的概念、言说与思考的方式也是极力向西方学术靠拢的。因此我们在古代文论研究中存在的强制阐释问题也就具有了某种普遍性:当中国学者接受了各种西方思想理论和方法,并用之以梳理、整理、规范、命名中国古代文献材料,按照现代学科分类标准撰写出诸如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文学批评史等著作时,以今释古或者强制阐释的问题就必然地普遍存在了。为什么是必然呢?很简单,就因为中西文化差异太大:这是两个各自独立发展了数千年的文化系统,它们都非常成熟了,拥有各自完善的概念体系、价值体系、逻辑体系、话语体系,

6、方方面面都存在差异。  以任何一方为基准来考量另一方都会出现强制阐释的问题。试想,假如王船山读到了笛卡尔的《哲学原理》会如何理解和评价?肯定会出现强制阐释的问题。那么我们的古代文论或者任何一门以古代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现代学术应该如何自处呢?是否有一种可以避免强制阐释的有效阐释方式?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先弄明白我们与古人的差异究竟何在这一前提性问题。在我看来,这些差异乃是造成今日古代文论研究中强制阐释现象的主要原因,而克服这些差异则是进行有效阐释的前提。  二  横亘在现代学术与古代研究对象之间的首先是价值体系的差异。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古以为是者,今以为非

7、。例如六朝的声律论,在那个时代,声律是诗文获得独立性的一种标志,是文学自律性诉求的话语表征,更深层的意义是文人身份的独立性诉求,亦即知识阶层欲摆脱政治伦理教化的束缚,寻求一个独立的精神空间的潜动机之体现,所以声律论出现在六朝时期并不是偶然的。然而在许多现代学人看来,这纯粹是一种精神贵族的趣味,是士族文人精神空虚的体现,是形式主义文学观,其价值与意义即使在今天也还是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尽管没有齐梁时期文人们对声律的深入研究与积极实践就很难想象唐诗的兴盛与发达是明摆着的事实。二是今以为是者,古以为非。例如对于《诗经》中国风作品的阐释,现代以来,至少从古史辨派开

8、始,绝大多数论者都以抒情诗目之,然而在汉儒眼中,没有任何一首诗是抒写个人感情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