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582519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7-07
《试论如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如何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论文论文摘要:专业教学负有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任务,也负有德育的任务。在专业教学中应积极探索渗透德育的教学方法,注意把握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的关系,同时要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管理。 论文关键词:德育;渗透;结合点;德育管理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对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建功立业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明确德育的重要意义 专业教学负有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力的任务,同时也负有德育的任务,是学院德育的十分重要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
2、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对培养学生优良素质有重大意义。各学科教学对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把德育渗透于教学之中,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情操、治学精神、教学态度等对学生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德育渗透的方法 紧扣教材,自然渗透。德育渗透要从教材实际出发,寓于知识的讲授或训练之中,使科学性与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果生
3、拉硬扯,像贴标签一样贴粘上去,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把握学科特点,增强渗透的生动性。在渗透德育时,充分发挥本学科优势增强生动性;寻求最佳结合点,增强针对性。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而且要选准德育要求与学生精神要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收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汽车专业实训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设备,注意节约用电、用水、用油,保护实验室环境教育;通过化学与医学常识的教学结合,提高学生对所从事的护理择业的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远大的理想;英语课,根据日常课文内容开展德育教育。如英语教材中
4、有一篇课文提到关于网上聊天的话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英语讨论他们是否经常网上聊天,网上聊天的利与弊有哪些。 然后适时引导做事要有度,且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同时使学生认识到通晓英语对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获取国外信息、参加国际交往,促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通过坚持不懈的大量的听、说、凄、写训练,培养学生刻苦的学习态度,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语文教材中,多数课文内容都有德育方面的信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学习《敬业与乐业》,对学生进行热爱本职工作的教育;讲《故乡的榕树》对学生进
5、行爱国主义教育;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对学生进行提高民族自信心教育等;体育课,通过课堂教学、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等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组织性纪律性和奋发向上、团结协作精神;化学课,进行对立统一观点教育。物理课,如教育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和量变质变的观点等等。同时结合我国古今科学家的科学技术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等等。 三、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找准“渗透点”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
6、德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德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 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一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
7、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德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德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并不是每个学科章节都必须灌进德育,不好灌进的就不要牵强,与学生一起上好、学好学科内容即可。如体育课铅球的投掷要领等这样的内容就没有渗透德育的必要。而对那些确实蕴藏着典型教育意义的材料就坚决不放过。例如
8、:化学中稀有元素章节,体育排球课等就可渗透德育内容:科学献身精神,民族自豪感,为国争光等德育内容。对那些可结合或不能结合的材料,视教学情况而定,但以不结合为好。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