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ID:10580408

大小:5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_第1页
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_第2页
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_第3页
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_第4页
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_第5页
资源描述:

《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摘要: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教育形式,也是我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对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则对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现有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能力和质量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通过设置带有导向性的评价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是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导向性;评价指标    1 建立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意义   

2、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教育形式,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拥有丰富的青年人才资源,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成为知识传承、创新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在这里,大学生不但是知识传承的载体,还是崇尚和实现创新的活跃群体。大学生在积极参与校园科技创新活动,借助一个建立在广泛支持和参与基础上的能力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察和评价,不但可以帮助大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而且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作风意志等。借助一个

3、完整的能力评价体系,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融为一体,既能保证现有评价办法下。创新人才和成果的脱颖而出,又更强调了对培养和普及创新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实施监控。通过参与和实现科技创新,大学生甚至可以在校园里就开始逐步实现成为社会财富创造者的梦想。  因此,打破单一的评价指标和实施办法,建立一个适用于不同类别的科技创新活动。适用于不同年级、专业的评价体系,特别是通过设置带导向性的评价指标,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竞争能力和高尚品德的人才,是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向规范有序方向发展的必然要求。    2 现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在作用发挥中的局限性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广大青年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很高,

4、这对于建立深入地学习、积极地创新、广泛地应用这三个环节的互动相长机制非常有利。这一局面的取得,得益于高校对于青年学生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地位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现在,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提出了一些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通过设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制度保障,在政策导向上予以鼓励,解除制约和束缚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力发挥的因素,促进大学生人才智力资源与社会需求的整合。同时,也体现高等教育改革中人才培养的目标,那就是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现有的评价办法在作用的发挥上还存在一定缺陷。    2.1 现有的评价指标过于单一和功利化  现有的评价办法是以量化为基础

5、的定量评价体系,社会、学校通过给予各种奖励或学分,鼓励少数突出者冒尖。这种定量化的评价体系从表面上看比较准确合理。而且也能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创新思想的普及。但这种旨在选优拔尖的评价指标办法。又不可避免地使得绝大多数大学生无缘于此,使得这项本需要极大时间和精力投入才可能有所收效的活动,参与面越来越窄,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实现创新活动的普及深入。而且,对于参与的学生而言。容易出现为避免选题失败而回避风险的行为。使得原始性创新思想受到扼制;甚至可能导致某些青年在人格自律方面出现缺失,急功近利、弄虚作假、剽窃成果等现象发生。    2.2 高校学生知行存在较大反差  现有的人才

6、培养模式是告诉学生,他们只需要按照学校设计好的规定动作来逐个完成,就能顺利地完成学业。而很多现有的评价办法又没有明确地保证,如果学生完成了某些科技创新的自选动作,将直接有助于他们学业的完成和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现有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办法又没能有效地弥补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足,所以出现了大学生对科学的崇尚意识和在自身实践上表现出很大的知行反差。一方面积极崇尚科技创新,一方面又缺乏投身实践的勇气和能力,使得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不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2.3 不同的创新类别受到的量视程度不同  创新成果只有尽可能地转化到现

7、实的生产活动中去,才能产生不竭的动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互动共进,是现代人类文明演进的显著特征。但是按照现有的评价办法,技术创新因其更容易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而受到偏重,而那些具有间接、长远、隐性价值的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却被不同程度地忽视或弱化。所以,现有的评价办法不仅存在评价指标单一、标准不尽合理,对不同性质的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性和规范性不强等问题,还直接导致了人文科学方面的创新没有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