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论公平披露规则与信息环境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公平披露规则与信息环境的论文 【摘要】基于美国市场有关公平披露规则的经验证据,文章从公开信息环境和私有信息环境两个层面深入剖析公平披露规则对信息环境的影响。公开信息环境从信息公告日的市场反应、交易成本和公开信息披露数量三个角度展开讨论,而私有信息环境主要从分析师的工作业绩视角予以阐释。美国公平披露规则有效实施的研究结论引发我国市场证券监管者、分析师和学术界的相关思考。 【关键词】公平披露规则(rfd);公开信息环境;私有信息环境 我国资本市场“公平披露”概念最早在2006年深交所发布的《上市公司公平信息披露指引》中明确提出,一年之后,证监会文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再次引用
2、该概念,其意图与2000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实施的公平披露规则(regulationfairdisclosure,简称“rfd”)一致,均出于限制市场选择性信息披露行为,改善市场信息环境的考虑。本文结合经验证据探讨美国市场“rfd”实施效果,引发对我国市场实施公平披露规则的相关思考。 一、公平披露规则的理解 美国“rfd”要求上市公司在重大信息披露方面对市场所有投资者一视同仁,如果其有意识地对特定市场参与者(如分析师、机构投资者等)进行选择性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应同时公开其披露的信息,如果属于无意识的行为,则要求在24小时内公开披露相关信息。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则要求上
3、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应当第一时间向全体投资者公布,其通过业绩说明会、分析师会议、路演、接受投资者调研等形式就公司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及其他事件与任何机构和个人进行沟通时,不得提供内幕信息。.可见,公平披露规则旨在市场全体投资者能在信息披露面前人人平等。 实施公平披露规则的愿望是改善市场信息环境。愿望的实现主要考虑两方面的预期:一是上市公司方面,对于原先与特定市场参与者私下沟通的信息,上市公司可能会选择向所有市场参与者公开披露该信息,增加开放式新闻发布会的举办频率,由此增加公开信息披露量;二是特定市场参与者方面,特定市场参与者会考虑选择其它信息渠道获取所需信息,来弥补与上市公司管理层沟通所不
4、能获取的信息,由此可能增加市场总体信息量。如证券分析师会更努力地做自己的研究而减少对公司内幕信息的依赖。然而,上述愿望的实现却存在一堆“绊脚石”,很可能导致未预期结果,即无法达到改善信息环境的目的,却有恶化信息环境之嫌。首先,上市公司可能更倾向于和特定市场参与者私下沟通某些信息而不愿公开披露,毕竟,公开披露某些信息不利于公司信息的保密原则,且公司还可能因为披露的不恰当惹来诉讼。其次,特定市场参与者并无足够的动力另辟蹊径积极探寻私有信息以替代公司管理层的“小灶信息”。最后,公平披露规则实施的监督机制充分到位往往难度较大,限制其预定功能的发挥。 二、公平披露规则与公开信息环境 “rf
5、d”的实施能否如愿?该论题的探讨倍受美国学术界的关注,研究者围绕公开信息环境和私有信息环境检验“rfd”对信息环境的影响。“rfd”实施对公开信息环境的影响研究其路径主要有三条:信息公告日的市场反应、交易成本和公开披露信息数量。鼓舞人心的是,上述路径“殊途同归”,观察到“rfd”实施后,信息不对称程度的降低,支持“rfd”的实施改善公开信息环境的结论。 (一)信息公告日的市场反应 市场中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的提前泄漏,信息公告日前往往会观察到股价和股票交易量的异常波动。研究者运用事件研究法比较检验“rfd”实施前后信息公告日股票收益率和股票交易量的特征差异,观察到“rfd”实施后信息公
6、告日如下的市场反应特征:盈余公告日前股票异常收益率绝对值的降低(heflin、subramanyamzhang,2003)、盈余公告日前个别投资者交易量上升和机构投资者交易量的下降(chiyachantana、jang、taechapiroontongp;madura,2007)、坏消息公布之前的一个季度不再呈现“rfd”实施前期短期机构投资者大量抛售股票的现象(ke、petroniyu,2008)、盈余公告日前后窗口股票异常收益率差异的缩小(sun,2009)。可见,“rfd”实施后,信息公告日前股价异常波动幅度和机构投资者异常股票交易量降低。这些市场反应特征支持“rfd”实施在减少公司选
7、择性信息披露行为发挥了一定的功效。 (二)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中的逆选择成本(adverseselectioncost)源于信息不对称因素,通常逆向选择成本越高表明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买卖价差(bid-askspread)是学术界衡量逆向选择成本的常用指标,研究者往往通过观察“rfd”实施前后市场买卖价差的差异特征以判断“rfd”的实施效果。sunder(2002)配对比较“封闭式公司”和“开放式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