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空法师:传承传统文化必须读《四书》

净空法师:传承传统文化必须读《四书》

ID:10530098

大小:26.81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07-07

净空法师:传承传统文化必须读《四书》_第1页
净空法师:传承传统文化必须读《四书》_第2页
净空法师:传承传统文化必须读《四书》_第3页
净空法师:传承传统文化必须读《四书》_第4页
净空法师:传承传统文化必须读《四书》_第5页
资源描述:

《净空法师:传承传统文化必须读《四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净空法师:传承传统文化必须读《四书》《四书》的重要性   承传传统文化首先必须落实“儒、释、道”的三个根,也就是《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和《十善业道》。这是德行的根本。在这个基础上要进一步学习“儒、释、道”的代表著作。儒家的代表是《四书》;佛家的代表是《无量寿经》(即中本《华严经》);道家的代表是老子《道德经》。  在这个里面我们今天要特别介绍《四书》。  世界上真正有学问的人知道中国文化之可贵,知道“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可以救天下,可惜今天的中国人自己却不晓得。  《四书》在从前是中国人必读之书。以前中国社会的道德标准是依

2、儒家的《四书》、《五经》为标准,所思、所做不能超越这个标准范围。现在这个范围打破了,换句话说,现在没有原则没有标准,这个不得了,违背伦常的异端邪说都出现了。所以今天特别应该倡导大家都来学习《四书》。  《四书》是儒家的总纲领,千经万论都离不开这个总纲领,就像《华严经》是佛家的总纲领,千经万论都离不开《华严经》一样。14对学佛人而言,《四书》也是修学大乘佛法的重要基础;对学道的人而言,四书也非常重要,修学大乘佛法必须以小乘为基础,不扎小乘的根大乘就没有份。但是到了唐朝中叶以后,中国祖师大德们不依小乘学了,他们用“儒”跟“道”代替小乘。

3、  “儒”跟“道”是中国本土的学说,我们修学起来非常方便,结果很成功,这一千三百年来大乘八个宗世世代代都有祖师大德出现。儒家的《四书》,的确是大乘法以《四书》为基础,直接修学大乘就没有障碍,容易得到成就。  现在麻烦来了,修学大乘佛法的人,不但不读小乘经典,连《四书》、《五经》也放弃了,就想直接在大乘经典上下功夫,结果当然有许多障碍,用的功力很多、费的时间很长,却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今天学佛的同学应当多念《四书》。我们一面修学大乘,一面用儒家、道家来补课,这样决定有好处,可以相辅相成。  中国从前的读书人至少都能背诵《四书》,这是

4、最低的底线;不但要背诵,而且要讲解;不但要讲解,而且同学之间要互相切磋琢磨、研究讨论。研究讨论当中,理事愈来愈明白、愈来愈清晰,自己对于一切法的想法、看法、做法,自自然然就有一个标准。  古人所谓“读书志在圣贤”,读书的目的是变化气质,成圣成贤。学佛更不必说了,我们学佛的志愿是要作佛,佛是大圣。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去作佛的。有了成圣成贤的志愿,必须得落实,《四书》的道德标准才能实现这个愿望。 《四书》编排特色14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论语》跟《孟子》原来是独立的,《大学》跟《中庸》是《

5、礼记》里面的两篇。宋朝朱熹把这四种合成一部书,称之为《四书》,从宋朝一直到清朝这部书都非常盛行,成为读书人必读之书,政府选拔人才考试也是一定要考这部书。  朱熹编《四书》这个灵感,我猜想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我们知道,朱夫子当年在世,读了不少佛经,《华严经》是佛教的圆满法门。方东美先生告诉我,《华严经》是佛学概论、是总纲领,所有一切经典都是从它分出来的细节。《华严经》有圆满的理论、有精密的方法,后面还有表演,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表演,就是把《华严》的理念和方法做出来给我们看。《四书》就有这个味道,《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

6、语》是孔子表演,他把《中庸》跟《大学》做到了,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家庭、落实在事业,他统统都做到了;《孟子》也是一个表演,是孟子表演。所以《论语》是圣人表演,《孟子》是贤人表演。圣人怎么落实、贤人怎么落实,《四书》讲绝了。学习传统文化可不能把这部书忘掉。  所以“儒、释、道”三个根扎稳之后,第一部要学的就是《四书》,这就是你真正把路找到了,这是成圣成贤的道路。 《大学》开篇简介14   《四书》开篇的几句话都是最关键的话,是全遍的宗旨,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文章一开始就讲明主要的意义。  《大学》开宗明义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7、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提出了“人性本善”,这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宗旨。  《大学》所讲的“明德”就是《三字经》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也是佛法所讲的“自性”。所以“明德”是体,是哲学里面所讲的“本体”。  “亲民”是相,是现象。“亲民”的“亲”是亲爱,“民”是大众,“亲民”的意思就是博爱大众,在佛法里面讲就是“慈悲”。  “止于至善”是用,是作用,这个作用是究竟方便,达到圆满,达到圆满才叫“至善”。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把大道的体、相、用都说明了,跟大乘佛法都能相通。  现在人们的情况怎么样?现在我们的“明德”不明

8、了,所以老祖宗聪明,在“明德”上头加了一个“明”字,这个“明”字,是个动词,希望把我们的“明德”恢复光明,这是教育的目的——要恢复“明德”。以佛法来说,这是属于“自利”,就是我们自己要成就德行、成就学问。恢复“明德”的方法就是要断烦恼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