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518167
大小:54.00 KB
页数:0页
时间:2018-07-07
《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成因分析及预防对策论文关键词:道德教育;逆反心理;成因;对策 论文摘要: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所产生的逆反心理,而之所以产生对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既有学生自身的内在原因,更重要的是学校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改进学校道德教育是预防逆反心理的重要措施。 逆反心理是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反向的心理活动与状态,表现为抵制和抗拒态度和对社会规范的背离。在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中,逆反心理表现为对道德教育的抵制和抗拒,对社会道德要求的背离,即对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使青少年学生容易对道德教育信息产生曲解,
2、形成抵制道德教育信息的行为意向,不易被与自己原有态度不同的道德教育所说服和固化。当逆反意向倾向越积越多,就会产生逆反行为,即出现不道德行为。道德教育中的逆反心理严重阻碍了道德教育信息的有效接受,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佳的重要原因。因此,分析道德教育中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并有效预防逆反心理的产生对于提高学校道德教育效果具有极为重要意义。 一、学校道德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园分析 逆反心理的形成,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青少年学生自身内在的原因,也有学校道德教育、社会环境等外部原因。 1、从内在原因看:首先,青少年的个性特点容易引发逆反心理。青少年时期处于一种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
3、时期,他们的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逐步脱离童年期的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多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等方向发展,这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即使到青年时期,尽管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仍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状态。一方面,个体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向不断增强,试图摆脱对父母、家庭的依赖,向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但另一方面,由于其人生观、价值观尚处于不成熟时期,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而容易产生极端化立场,自行其事,不听劝告。由于道德教育总是试图给予其思想和行为以道义上的约束,因而常容易引发青少年学生对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把学校的道德
4、教育看成是“管”、“卡”、“压”,是对其个性自由发展的压制,因而对学校道德教育表现出缺乏兴趣,抵触,甚至产生与社会道德要求相背离的逆反行为。 其次,道德认识偏差引发逆反心理。道德认识是接受主体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基础,对逆反心理的形成起准备和导向的作用。人们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认识总是受到已有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如果道德认识存在偏差也容易引发道德逆反心理。由于一些青少年学生把道德教育看成是“说教”、是“要教育我的”,这种道德认识的偏差,导致了他们对道德教育缺乏兴趣。同时,由于青少年学生中所存在的极端化思维方式,也往往使其对客观事物,道德现象的认识无法做到客观、公正,对道德教育的
5、内容往往不是从正面接受而是从反面来接受,从而形成了对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 2、从外部原因看: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引发学生对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学校是青少年学生成长和道德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道德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培养、道德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不能被学生有效接受,学生缺乏兴趣,不爱听的状况与学校道德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是分不开的。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而引发学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 第一,道德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忽视。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理论认为,道德教育就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
6、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因此,在道德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主要是从社会道德要求出发,要求学生要遵从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教育对象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这种道德教育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忽视了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的发挥,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和权利的关注,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而青少年时期的成人感独立性有了很大发展,他们追求平等、渴望得到尊重。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对学生主体性的忽视,导致了学校道德教育无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也导致了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厌烦心理。 第二,道德教育的说服意图过于外露。大众传播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受众对传播者说服动机的察与否影响着说服效果。即如果受众觉
7、察到说服者的说服意图,则说服效果差,反之,如果同样的信息是受众无意接触到的,则说服效果强。…受众不是处在说服的情境中,就不会出现防御、抵制、逆反等不利于改变态度的心理准备状态。而在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我们的道德教育常通过开设德育课的方式进行,并且“说教”成分太明显,教育者总是摆出居高临下“我要教育你”的态度.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这种过于外露的说服意图对予独立、平等意识逐渐增强的青少年学生而言,极容易引发对学校道德教育的逆反心理。 第三,道德教育方式单调。心理学实验表明。当同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