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10502957
大小:63.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7-07
《让历史启迪未来 用激情感染灵魂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让历史启迪未来用激情感染灵魂的论文亥百年之际,电視剧《辛亥革命》本着“让历史启迪未来、用激情感染灵魂”的主旨,运用大历史視阈与小历史节点相结合的史学取径及历史真实与艺术想象并重的文化范式,精确刻画和定位精英群体,大力歌颂和弘扬辛亥国魂,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关键词:辛亥革命;史学取径;文化范式;精英群体;辛亥国魂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2)01-0016-06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电視剧《辛亥革命》重新为我们呈现了百年前那场波澜壮阔的革命风暴,以史诗般的全景式展示了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推翻清
2、朝政府、结束君主专制、实现民主共和的全过程,揭示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历史大势和客观规律。《辛亥革命》所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部生动而形象的历史教科书——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辛亥革命,以及辛亥革命对中国革命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也是一面隽永而鲜明的精神旗帜——展现革命先行者们为反对封建专制,为追求国家自由与民主,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慷慨赴死的献身精神。 小大由之 相济相成:《辛亥革命》之史学取径 以辛亥革命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不可复制再生、独一无二的大历史事件为题材,对其总体脉络和逻辑承接的把握尺度,即如何在大历史框架下驾驭小历史个案——对贯穿其中的历史节点的串
3、联,对纵横交错的历史时空的嫁接,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的取舍,这既是考量制作者大局观、大智慧的重要课题,也是检验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回顾历史,不外乎两种方法:一种是从大处居高临下俯瞰,大刀阔斧而不纠缠于细枝末节,以试图厘清历史发展之大脉络为目的,由远及近,达至通史。另一种是从小处一斑窥豹着眼,以阐发特定历史时期之某一历史细节为目的,以小见大,精于专史。此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前者有如从望远镜中观历史,脉络明确,然难免会流于浮浅,力度不够,使人知所以然,而不知其然;后者有如从显微镜中察历史,细腻明晰,然难免困于一隅,无法旁通,使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归之于史学研究理论,前者则为
4、“大历史观”,即如黄仁宇先生所称:“必须在长时间的范围内,综合考察决定历史走向的各种因素,通过对比、分析和比较,来探究历史真实面目,发现其中的规律,而获得真正的知识。”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两种切入历史的取径:一种系以空间架构之思,关注历史的方位性移转和长期发展趋势,另一种系以时间脉络之论,注重历史的周期性变动和因果演化机制。与大历史相对,后者自然就是“小历史”,即微观历史,历史的细节,诚如作家赵柏田所言:“我想这‘小历史’,是相对于历史的宏大叙事而言,从日常生活的視野去观照过去的人和事,还原历史的生动与细节。在方法论上,一是剥去标签,还原人性,二是重建内心世界。历史不该是公式化的,民间性、日常
5、化的话语应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辛亥革命》所表现出的史学取径则是这两种范式的完美结合。作为一部宏大叙事的史诗剧,《辛亥革命》的焦点不仅仅简单地集中于武昌首义,而是放在一个更长远的大历史視野中溯前观后,就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渊源、过程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宏观梳理与展示,围绕以孙中山为主的革命派和以袁世凯为主的清政府,重点表现了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南北会谈及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的过程,可以说提纲挈领地再现了辛亥革命的脉络与进程。 《辛亥革命》在这样一种对历史时空精心剪裁形成的历史框架中,集中和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内生原因和发展走向。这种大历史所传达的观念清晰地告诉我们,
6、在历史长河中,所有的历史事件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总会受前段历史的影响,也会对将来发生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层面,而辛亥革命则是这些层面关系相互激荡的必然产物。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辛亥革命不再属于兵变、暴乱或改朝换代的封建范畴,而是为确立主权在民的共和政体,为改变王权天授的专制政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中国大历史的真正进化方向。 同时,《辛亥革命》还将镜头更多地注目于革命时代平凡而具体的日常场面,在全知視点的覆盖之下,不忘借助充沛的细节来还原历史情境,撷取革命浪潮中的朵朵浪花,通过看似平常的一些琐事与情节,承载史变革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从历史的细节处条分缕析地解读那个
7、时代,塑造出一批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使得一种真切的历史现场感扑面而来,重新建构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想象,引领观众更平易地触摸到历史本质。正如罗澍伟评价的那样:“历史,有时就是一部被细节填满或雕刻的大剧。而一部文艺作品能够把历史真实细化到这样精准的程度,实在是难能可贵。” 《辛亥革命》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对大历史走向的“把脉”和对小历史史实的“透读”,全面立体地深入探求社会发展与历史事件及人物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